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再创民族工作新辉煌 >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征文
抓住重点,创新手段,加快山东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日期:2012/11/0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少数民族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山东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不明显,“家底”比较薄,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虽然建设了几个民族教育活动基地,但这些项目没有经过深入打磨,还不具备发展成为特色精品的文化工程或项目,无法打造成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核心产业。同时,山东也缺少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尖子人才,在组织和参加大型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中存在先天不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努力开创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当前,山东正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部分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将成为核心产业,获得重点扶持。因此,在坚持政府主导、文化惠民、突出特色、全民参与、开放创新、务实节俭的原则下,山东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全省正在建设和改扩建的场馆有22个,可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场馆增多。为筹办好重大文化活动,山东先后举办了全省地方戏青年演员培训班、编剧培训班、舞美设计高级研修班,并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将在山东举行,活动期间,各种文艺表演、绘画图展、体育比赛等相继亮相,山东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省份及国际间的交流将进一步加强。
加快山东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制定规划,抓住重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民族聚居地区文化站(所)建设,充分发挥山东的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制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积极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大力推进综合文化站、民族村、社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或活动室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民族学校配备文体活动室,实现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配套。
统筹安排,打造品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理顺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路,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健全机制,培植发展龙头,打造品牌,带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财政按照“优先安排、体现照顾”的原则,在安排各项文化、体育等专项经费时,对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体育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使经费能够优先用于民族聚居地区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举办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发展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团体等文化事业。在部分地方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搭建平台,开展活动,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在省内一些高等院校和民族学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舞蹈、音乐专业,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组织开展全省少数民族书画展;鼓励有关市少数民族艺术团开展文艺演出、文化交流和公益活动,提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和表演水平。继续办好每5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活动,选拔高质量节目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织大型演出、比赛,引导民族文化向高层次发展,发挥大型活动的选拔激励机制,使少数民族文艺骨干人才脱颖而出。健全激励机制,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创新手段,注重引导,培育发展高地。一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 “每月一星”评选活动。对各市实行动态化管理,及时表彰在各行各业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集体,推广创新经验。二要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人物事迹。积极协调莘县的马本斋纪念馆建设,进一步宣扬滨州市杨广和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发扬不怕磨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为当地发展多作贡献。三要培育发展高地。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菏泽市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制定进一步帮扶菏泽民族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措施,在重点公共项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等方面给予帮扶,将工作逐项落实。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省建设有机融合,统筹规划,协调运作,促进全省经济文化和谐发展。
(作者 山东省民委 窦茂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