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再创民族工作新辉煌 >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征文
陕西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2012/11/0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大 中 小 ]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回、满、藏、蒙古等54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和陕西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向心力和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
制约陕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客观地讲,陕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存在着一些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包括:一是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很有限,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在公共文化建设投资中所占比例较小,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二是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报刊、图书、影视节目等,由于市场规模小、生产成本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群众需要。三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习俗正在加速消亡,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迹遭到损毁,许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和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四是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乏力,特别是国有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单位普遍困难较多。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滞后,对民族聚居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比较有限。六是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人民喜爱、国内外知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缺乏,基层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尤为薄弱。
造成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一是认识上的原因。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思想上重视不足,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对少数民族文化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造成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织领导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到位、政策支持不到位。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自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聚居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政府财力普遍拮据,长期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欠账较多。三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属性定位不准,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四是改革滞后,没有建立起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与省内其他地方相比,民族聚居地方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更深,包括文化体制在内的各方面改革起步较晚,面临的特殊困难较多。省内其他地方文化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在民族聚居地方表现得更为突出;省内其他地方文化体制改革中没有的问题,在民族聚居地方也存在。
采取措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
第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要以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重点加强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建设,优化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城市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要全面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村文化室建设要与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积极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配备流动文化车,开展形式多样的流动文化服务。在“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工程和农村文化活动设备配送工程中,优先考虑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各县(区)政府要着力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广电、体育和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实现相关设施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
第二,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信息覆盖步伐。要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加快实现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消灭覆盖盲区,增强覆盖效果。要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特点,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适用的文化信息服务。在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县(区)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和社区文化中心要具备向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数字化服务的能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推进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中,优先安排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农家书屋项目。积极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地区推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服务,重点推进数字化电影放映普及工作。国家下拨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和电影流动放映车要向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优先配送。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公益场次补贴机制,全面完成农村电影公益场次放映任务,巩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地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第四,大力繁荣少数民族文艺舞台。实施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场次补贴等方式,支持文艺表演团体到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地区演出,鼓励各类专业文艺表演团体面向基层拓展演出市场。举办少数民族题材艺术作品调演和评奖活动,鼓励各级各类艺术团体创作排练贴近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反映时代风貌、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深入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演出。将文艺表演团体到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地区演出纳入各级财政补助范围,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艺术观赏需求。
第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要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调查登记,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予以重点倾斜,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省级名录,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扩大影响。扶持少数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突出少数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努力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第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作出部署,狠抓落实。要关心支持各级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的建设,充分调动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切实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要推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作者 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委主任 徐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