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再创民族工作新辉煌 > 他们是共产党员
苏春发:独弦琴奏响京岛和谐曲
日期:2012/11/07 来源:《民族画报》 字号:[ 大 中 小 ]
苏春发在辅导小学生学习独弦琴
在广西东兴市民委主任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万尾村采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承传人、广西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苏春发。
苏春发细高个子,两眼炯炯有神,一眼可以看出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1982年“分田到户”后,苏春发搞过科技种田,承包车队跑过运输,批发过海鲜,家庭生活一天天好起来。1998年,苏春发根据海上捕捞作业的需要,自筹资金办起一个竹排厂为渔民修造竹排,并安排了16名民族兄弟就业。十多年来,得到苏春发帮扶的困难渔民已有十多户。
苏春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致富不忘众乡亲,积极帮助困难家庭发展经济,为老人做慈善,为孤儿建起一个温暖的家,为集体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无私奉献。十几年前他收养了钦州山区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女孩。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他曾4次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对外来打工人员他尽可能帮助他们就业,解决实际困难。
苏春发不但在经济发展上有头脑,在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更有成就。京族独弦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苏春发习琴弹琴已有45年,他用一根独弦琴弹响了整个民族,唱响了他的人生。
苏春发用独弦琴为京族民间歌王伴奏
苏春发说:“我叔叔的独弦琴弹得很好,我从小就对独弦琴感兴趣,5岁开始就常常跟在叔叔身后听他弹琴。从5岁开始摸琴到11岁,算是自学。到11岁那年,我才有机会正式拜民间艺术家阮世和为师。”就这样,苏春发白天上学,晚上学习么优美的乐曲。”
如今,独弦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苏春发却没有满足于这些,他想:如今京族人民富裕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应该好好地保护和发扬。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自费组织起独弦琴培训班,授课地点在他家,平时学生们想练琴随时都可以来他家。遇到家境特别贫困的学生,苏春发还自己出钱帮他们买琴。从1994年起到现在苏春发已经免费培养了200多位学生,这些学生,有的还在小学读书,有的已经是单位的文艺骨干,但不论他们独弦琴,参加宣传队的排练演出,虽然只有十几岁,但是他已是村里的文艺骨干了。
独弦琴,顾名思义只有一根弦,以大竹管为琴体,构造简单,发音丰满、淳厚,音色清澈,优美动听。但是,原始的独弦琴最大的瓶颈就在于声音较小,这就给舞台表演带来了问题,如何克服这个弱点,成了困扰苏春发的一个难题。这时候,17岁的苏春发有机会去北海读中专,学习的正好是无线电专业。他便把专业与爱好结合起来,想办法给古老的独弦琴外接一个喇叭。这样一来,琴声变得明亮了。 之后,他又尝试给独弦琴安装功放,增加扩音喇叭,琴声越飘越远。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看望苏春发
苏春发在调试经过他改造的独弦琴
“独弦琴是我们和客人沟通的最好桥梁。”苏春发说,“独弦琴起源于骠国(今缅甸),流行于东南亚各国。京族的独弦琴,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京族三岛,京族群众过节、喜庆丰收,都喜欢用独弦琴伴奏唱歌,不少京族群众都会弹奏独弦琴。”每逢有客人来到万尾村,苏春发都要用独弦琴为客人演奏一曲京族民歌。他带着独弦琴走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乡村大世界》文艺栏目,还在上海旅游交易大会上展示了民族文化风采。
在1996年上海旅游节上,作为京族特色表演的独弦琴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苏春发说:“在旅游节上,我表演完之后,很多很多的人排队想体验一下独弦琴。他们各种各样的琴见得多了,两根弦的、三根弦的、很多根弦的他们都见过,唯独没有见过一根弦的,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一根弦的乐器却能演奏出这做什么,独弦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平日里,苏春发喜欢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独弦琴。至今,他已经制作了500多把,是目前国内制作独弦琴最多的人。
2008年,苏春发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没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现在,我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的人喜欢独弦琴,学弹独弦琴,让独弦琴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