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再创民族工作新辉煌 > 他们是共产党员
邓前堆:溜索上的行医者
日期:2012/11/07 来源:《民族画报》 字号:[ 大 中 小 ]
这条晃晃悠悠的溜索就是医生老邓的行医路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是一个在地图上都很难寻到的乡镇。在离乡政府6公里的地方就是拉马底村,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滚滚怒江水在巨大的落差中翻腾倾涌,震天动地。一条晃晃悠悠的溜索横跨在峡谷的江面上,一百多米长的溜索,就是来往村庄两岸的桥梁。溜索距离江面三四十米高,仅靠溜梆和一根绳子通过,身下就是奔腾的江水,出现意外便是九死一生。然而,就在这条危险的索道上,怒族乡村医生邓前堆已往来了整整28年,从最初背上药箱时的激情渐渐沉淀为平静中的执著,邓前堆用生命履行着“服务乡亲,奉献家乡”的人生誓言。
“山区缺医少药,从小目睹乡亲们小病小痛得不到及时治疗,拖成大病,当时我就想这辈子别的事不干了,就干医生了!”1983年,19岁的邓前堆取得从医资格后,回到拉马底村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28年里,邓前堆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多万公里,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救治了无数村民。他所在的拉马底村,免疫规划建卡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
邓前堆外出行医途中,28年来他走村串户,风雨无阻
在邓前堆的心中,“人命比天高,救人是第一”就是他的职责,只要有村民来叫,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远,他都随叫随到。22年前的一天夜里,睡梦中的邓前堆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江对岸山顶拉娃达寨子一个村民突然剧烈腹痛,处于昏迷之中。窗外一片漆黑,邓前堆毫不犹豫地打着手电筒背起药箱冲出了家门。当时通往拉娃达寨子的路,即便在白天也得走4个小时。邓前堆急中生智,决定冒险抄近路翻越拉娃达山。借助手电筒光,邓前堆在陡峭的山上爬了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寨子。“邓医生,你是飞来的吗?”当汗水湿透全身的邓前堆出现在村口时,前来接应他的村民目瞪口呆。邓前堆顾不上休息,立即给病人诊疗,待救治后病情稳定下来,已经是凌晨5点了。从医28年,邓前堆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夜半酣梦中,被前来求诊的乡亲叫醒;走在渺无人迹的山路上,披着星光独自回家。
在儿子的记忆里,父亲邓前堆总是早出晚归,时常几天外出不回家。虽然卫生室离家仅500多米,如果病人多或是有输液病人,很多时候都是母亲把饭送到卫生室来,若是母亲走不开,父亲一天就只吃一顿饭那也是常有的事。
田间地头,老邓随时为老乡提供医疗服务
老邓是老乡们最信任的人
在28年的从医生涯中,邓前堆走村串户,风雨无阻。邓前堆还有个习惯,无论是到山地里劳动,还是赶集、走亲戚,他都会挎上药箱,以便随时为老乡提供医疗服务。他为乡亲们看病无数,也会遇到一些乡亲手头拮据而欠费的时候,但邓前堆说:“乡亲们只要手里宽裕,是不会欠我的。乡亲们实在没钱来还,也就算了。”
“乡村医生”这个词对邓前堆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使命。邓前堆长年累月坚守岗位,艰辛付出,换得乡亲们的健康,换来的是一千多双眼睛的信任和期待。
面对荣誉,邓前堆淡然一笑:“人不能忘本,是党培养的我,是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我28年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我只是做了乡村医生应该做的工作,在怒江,别的乡村医生也和我一样做事,做得更好的医生还很多,而我却被宣传了,心里有点不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