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再创民族工作新辉煌 > 他们是共产党员
吴应珍:开放在苗岭的杜鹃花
日期:2012/11/07 来源:《民族画报》 字号:[ 大 中 小 ]
小小讲台就是吴应珍人生的大舞台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这诸多荣誉属于一个偏远山区的苗族女教师。她叫吴应珍,在云南省罗平县旧屋基乡老寨小学,她用汉语、苗语、布依族语教学,采用自创的“愉快”教学法,让山区孩子快乐成长。她默默耕耘,把一腔热血倾注到山区教育事业中。
老宅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山村,沟壑纵横、土地瘠瘦,人们天天守着石山,耕耘薄土,生活十分贫困。三十年前,吴应珍就出生在这个山沟里。小时候的吴应珍就感悟到“穷”的根源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要多学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老寨村,吴应珍是第一个念完初中的女孩。苗族孩子读书少、失学多,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懂苗语的老师,不能胜任双语教学。2000年7月,则郎小学找不到懂苗语的教师,面临停办,当时吴应珍正好初中毕业,已考上当地高中的她主动找有关部门要求去代课。而在当时,当地代课教师每月工资只有一百多元。
走十几里山路到学生家中做家访是吴应珍的“家常便饭”
则郎小学集中了四个村民小组的苗族学生和布依族学生,当地老乡对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每学年开学前,吴应珍都得到各家各户,做新生入学动员工作,有时家长想不通,还得三番五次,甚至为了沟通感情,去给学生家长干活,以求学生读书,跑完四个村子需步行15公里。山路中,稍不留神就会摔倒。一个冬季的晚饭后,吴应珍到距学校4公里的麻地塘做一个女生的返校工作,回家时天色已晚,山路漆黑,山风如刺,就快到家时,一脚踩空,跌得遍体鳞伤,昏迷了几个小时。
生活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吴应珍知道仅会本民族语言是不够的,她在熟练掌握汉语以后,开始学习布依族语言,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向村民们请教。经过努力,吴应珍不仅能熟练地与布依族群众交谈,而且可以用汉语、苗语、布依族语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教学中,吴应珍积极创新,摸索出“愉快教学法”、“低年级三语识字教学法”,开展“每日一句”、“模仿教学”等互学语言活动,通过游戏、模仿、角色扮演等方式还原生活,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如今大山里传出不同语言的朗朗书声,这声音底气十足、振奋人心,一直传向远方。2007年3月吴应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5月罗平县破格将她转为公办教师。
苗族乡村教师吴应珍在首都接受嘉奖
从教11年来,吴应珍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山区苗乡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留守家庭的孩子不能没有妈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应珍把自己的青春镌刻在崎岖山道上,带着内心深处的那份信念和追求,走过了岁月风雨,也走过了彩虹阳光,一直坚定如初。
(李宝华 申思仙 黄永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