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再创民族工作新辉煌 > 他们是共产党员
何勇:猎民致富的带头人
日期:2012/11/07 来源:《民族画报》 字号:[ 大 中 小 ]
在老何的带领下,希日特奇村的猎民们大力发展黑木耳种植,走上了致富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奔走于兴安岭的深山林海之间,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为猎区发展、猎民增收奋斗着。他先后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十佳致富能手等多个荣誉称号。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希日特奇猎民村村委会主任何勇。
希日特奇是一个由鄂伦春、鄂温克、汉等民族组成的猎民村,其中鄂伦春族占全村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八十。这里背靠大兴安岭,山清水秀。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山吃饭,以打猎为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打猎逐渐被禁止,以猎为生的日子已成为老黄历。放下猎枪后,猎民不会农耕也不擅其他生产技术,更不懂经商做买卖之道,尽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希日特奇猎民村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猎民收入水平仍然很低。作为村委会主任的老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咋才能改变这种落后局面,让大伙过上好日子哩?”
村里搭建了撮罗子,开展民俗游游,老何穿上本民族的服装,回想往昔猎民的生活
2008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希日特奇村开始大力发展黑木耳种植,建成了黑木耳种植基地,组织猎民进行集体种植。对于袋装黑木耳种植这类新鲜事物,猎民们既好奇却又有疑虑,起初,大部分人都不愿冒这个险。老何他一边做着村民们的动员工作,一边采取“干给猎民看、带着猎民干”的方式,通过自己种木耳创收的事实,打消猎民们的顾虑。同时,他组织猎民组成考察团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发放资料,请技术人员现场技术指导,引导猎民参与到地栽黑木耳生产活动中。在木耳的育菌、装袋、浇水、采集、贮藏等生产阶段,他起早贪黑地在木耳基地与广大猎民群众共同参与生产。通过劳动,猎民当年人均增收达500元。2009年办事处决定以在黑木耳种植基地参加劳动且掌握管理技术比较全面的猎民家庭为主体,实行猎民家庭生产黑木耳,很多猎民都害怕亏损。看到此景,老何主动向办事处提出要种植黑木耳4万袋,结果当年经过动员与老何一起参与了黑木耳种植的几户村民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到了2010年,猎民参与生产的热情高涨,种植黑木耳的猎民家庭扩大到15户。这个时候,老何却又主动将自己的种植数目缩减,有人问他为什么,他憨厚地笑了:“我得帮帮他们哩,自己种太多就没时间啦!”。经过3年的努力,村里的大部分猎民掌握了黑木耳的种植技术,增加了收入,加快了致富步伐。
组织猎民村妇女制作桦皮盒和兽皮服饰,既保护了民族传统文化,又给乡亲们创收
老何带领猎民开始集体农业生产的尝试,并进行机械化生产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老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0年起,他带领部分猎民筹建起希日特奇猎民村集体农场,购置了农用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设备,开始猎民集体农业生产的尝试。如今,集体农场每年耕种土地都超过1000亩,解决猎民就业数十人,年末全村猎民都能够得到数百元分红。去年,村里还利用村集体经济积累的资金,为搬迁到猎民新村的猎民每户购买数千元家俱。
猎区景色优美,村民有深厚的鄂伦春民族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老何觉得这是发展特色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2010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搭建了五个撮罗子(鄂伦春传统民居),开展以“鄂伦春族部落饮食、歌舞、娱乐活动、嫁娶民俗” 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游。不到一年就接待游客 400多人次。同时他们筹建了猎民村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组织猎民村妇女制作桦皮盒和兽皮服饰,进一步挖掘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猎民就业和劳动创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万余元。
希日特奇猎民村猎民逐渐富了起来,2008年,村里首次实现了猎民生产性收入超千元的目标。乡亲们都说,老何就是咱猎民致富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