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年: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日期:2015/09/0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字号:[ ]

  50年来,我区统筹发展与环保两个大局,多措并举,引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可持续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碧水映蓝天  青山连绿原

  空气干净清新,碧水掩映着蓝天白云,三五成群的海鸥时而在天空翱翔,时而冲入湖中捕鱼,野黄鸭惬意地在河畔栖息,沐浴着雪域高原的阳光……

图为藏北草原上的羊群。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50年,是励精图治的50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50年。50年,这片江河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亚洲水塔”和“世界气候调节器”之称的高原,在党中央的关怀 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在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区环保人始终秉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多种措施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的力度,守护着这片碧水蓝天,让这片世界上最洁净的土地、如画的美卷散发出愈加迷人的光彩。

    坚持不懈护卫碧水蓝天

    50年前,由于社会综合能力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西藏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状态,根本无法掌握和认识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更谈不上宏观生态建设和综合环境保护。

    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了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促进西藏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对西藏的土地、森林、草场和矿产等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评价。

    提出了科学开发利用的意见,从而开启了科学认识、利用和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随着人民民主政权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纳入议事日程。

    从和平解放之初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政务院西藏工作队”对西藏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和评价,到1998年和2000年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 态环境保护纲要》将青藏高原冻融区列为全国八大生态建设区之一;从国务院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到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将西藏打 造成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 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明确规定绝不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和企业,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 增长,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很好地保护了“世界屋脊”的这片碧水蓝天。

    2015年7月,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通报了2014年全区74个县(区)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结果显示,全区90%以上的县(区)达到了优秀、良好等级。

    筑牢生态安全保护网

    在西藏,提起环境保护,不能不提起拉鲁湿地。拉鲁湿地位于西藏拉萨市城区,是一块总面积12.2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6.6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占拉萨市区建成面积的11.5%,是拉萨名副其实的“肺”和“肾”,更是拉萨的自然名片。

    20多年前,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拉鲁湿地被占用。1998年,自治区政府认识到了城市湿地在环境方面的重要性,决定对拉鲁湿地进行环境恢复。但是占用湿地 的群众对此抵触很大。西藏环保部门顶着巨大压力,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1999年,拉鲁湿地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5年正式成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4年底,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地市县级24个,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 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全区已建立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其中,国家级1个。截至2014年底,全区共有天然草地面积8800万公 顷,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7700万公顷;现有森林1684.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4.01%。全区森林面积居全国第5位,森林蓄积居全国第1 位;全区湿地652.9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1%,并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西藏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高等植物6400多种,有 212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野生脊椎动物798种,已有125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的三分之一以上,有196种为西藏特有。而这一成绩,也促使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为《走进西藏: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事业》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西藏的环 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将40%的面积划出用于自然保护?要扭转一个濒危物种不断减少的数量又谈何容易?然而勤劳的西藏 人做到了。”

    50年间,西藏从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也没有酸雨现象,基本保持了较为自然的原生状态,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 了,一些珍稀动物又回来了。一位来西藏旅游的游客在博客中这样写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羊湖带来任何变化,碧如翡翠,如诗如梦,蓝色宝石般的水面依旧在 阳光下闪着神秘的光芒。”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迅速走向现代化,是西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然而西藏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抗干扰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恢复。

    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50年来,西藏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西藏始终把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严格落实环保审批权。目前,西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90%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较好地落实了“环保第一审批权”。从2008年1月1日起,西藏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开采砂铁资源,这是继全面禁止开采砂 金资源后的又一项保护高原碧水蓝天的重要举措。对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立项的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 度。与此同时,西藏开展了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工作,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15小”、“新5小”企业,投入10亿多元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城 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上亿元资金开展重点污染源治理,实现了主要污染企业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到目前为止,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江河、湖泊水质全部为I、II类,水和空气质量处于全国前 列,全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良好。”201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4年我区环境状况时,区环保厅副厅长庄 红翔如此表述。

    如今的西藏,不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就是名副其实的“香格里拉”。毫无疑问,未来的西藏将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重保护,努力保护好雪域高原 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保护好“世界最后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