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年:西藏大学—青春在高原绽放

日期:2015/09/0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字号:[ ]

1975年,西藏师范学院(西藏大学前身)学生周末爬山登顶后合影留念 。(资料图片)

  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已形成涵盖经济、法学、理工、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也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西部高 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3年5月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3年7月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

  学校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藏文干部培训班,历经西藏军区干校、西藏地方干校、西藏行政干校、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等几个发展时期。1985年7 月,西藏大学正式成立。199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西藏农牧学院先后并入西藏 大学。

  西藏大学分拉萨校区和林芝校区。拉萨校区拥有老校区、新校区、医学院校区和财经学院校区。

  这里,有我青春的足迹

  何刚是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上西藏师范学院(西藏大学前身)的大学生。

  “全国恢复高考那一年,我正在山南乃东县插队。1978年我入校学习。”何刚回忆说,当时的学校,条件比较差,宿舍和教室全是土坯房,屋顶盖的是铁皮顶 子。那时候,拉萨城的房子大多也如此。“虽条件很差,但学校的师资力量很不错,老师大部分都是内地援藏的,上海复旦、天津南开、东北师大的老师都有。”

  当时,刚恢复高考,班里同学年龄相差比较大,最小的中学应届毕业生才16岁,而年龄最大的30多岁了,已经工作了,带工资上学,孩子都上初中了。这部分人是文革期间没有机会上学,高考恢复后终于把梦圆了。

  大学4年,生活费、学费全免。“当然,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也是比较差的。没有新鲜蔬菜,可不像现在,农贸市场有从内地运来或本地大棚产的时令蔬菜,那时基本没有,只有干菜。”

  “我当时是学生会主席,偶尔也会组织学生搞活动,1979年我还去北京参加过全国青年联欢会、全国学联联欢联赛。大三的时候,又去北京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排 球会。见识了清华、北大专业运动员组成的校队,并与他们同台竞技。最让我激动的是,我们受到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说起曾经的往事,何刚说在 那时很值得骄傲,很风光的事。

  说起大学时代的业余文化生活,何刚说,那时文化生活特别少,看小说成了最快乐的事,何刚说,几年大学生活,小说看了不少。

  从宿舍到拉萨河边很近,没有围墙,拉萨河的河水清澈见底,特别干净,看书、聊天、洗衣服、谈恋爱的,都在河边。

  对何刚而言,大学生活带给他太多的回忆,植树也成为他一生中难忘的记忆。30多年前的拉萨,市区及周边树木都不多,每年春天,风沙弥漫。“每年到植树季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去参加植树活动,现在拉萨树木比较多,绿化也非常好,我想,其中,一定有我当年植下的树。”

  毕业后,何刚留在贡嘎县从事教育工作,直到1989年,何刚才回到北京。而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大多已经离开教师岗位,如今,何刚还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并且,虽离开西藏的他却在北京西藏中学任教,继续着他的另一种西藏情缘。

  说起当年回北京要求教书,进教育系统的时候也颇费周折。学校听说他是西藏毕业的,担心他无法融入内地的文化环境及教学方式,后来便找了个初中班试讲,一节 课下来,何刚博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来,送了第一届毕业生,成绩很好,对此,更是得到了认可。“这对我来说,也算是为我的学 校西藏师院争了光吧。”何刚说。

  回到北京,心心念念的还是西藏。至今,何刚已回过西藏6次。

  今年,何刚趁暑假又再次回西藏,在同学的带领下首先来到西藏大学老校区转了转。看着眼前气派的教学大楼、宽敞明亮的宿舍,整洁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何刚感慨万千。曾经的土坯房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在学校西南角一处藏式建筑,和那几棵老树还依稀可见当年学校的影子。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那些难忘的青春记忆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原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集农牧林水电学科于一体、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理工院校。学院创建于1971 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2001年9月,与原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和原西藏大学一 样,合并前的西藏农牧学院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传统。目前,该校设有植物科学技术系、水利电力与土木工程系、公共教学部、成人教育部和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等7 个教学科研单位。

  1991年9月,17岁的刁云英考入了西藏农牧学院林学专业。

  “刚入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学校环境很优美,气候也特别好。除了交通不便,其他都不错。因为那时候,拉萨到林芝400多公里,大部分路段还是砂石路或土路,一个单程最快也得十几个小时。”她的思绪一下飘回到了20多年前。

  林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对于刁云英来说实习是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事。

  “我们去过鲁朗、米林等好多地方实习。曾经,我们在那片自由的天地吸取知识的养分,如今,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景区景点。”林芝林下资源特别丰富,实 习的时候,会采到蘑菇、金耳、天麻、松茸、甚至,还能采到虫草。而今这些,都成为当地价值不菲的土特产并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带到不同的地方。

  受益于国家对西藏的好政策,大学4年,包吃包住、包学费,除了买自己需要的日用品,基本不用花钱,连暑假寒假学生回家,国家都会按照学生籍贯发放路费。而食堂的饭菜也很不错,每周每天都有特定的菜品。

  每到开学的季节,当地群众会采集土特产拿到学校卖,也可以用其他东西换。因为拉萨吃不到那么新鲜的土特产,所以换的人也比较多。

  刁云英说,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了,有电影院,供销店,澡堂,图书室。所以,业余生活还算丰富,周末,学校还有舞会。

  上世纪90年代初,风靡大陆的港台流行歌曲,琼瑶、金庸、梁羽生的小说,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活动,这些,都成为刁云英和同学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那个年代,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在学校里最期盼的就是家信。那时,林芝还没有机场,因为交通不便,往往一封信要10天半月才能收到。“运气好的时候,5天就可以收到。”刁云英所指的“运气好”就是投寄信件那天,刚好遇到邮车发车,所以会快很多。

  “我们学校有阅览室,因为交通不便,我们看最新一期的《西藏日报》也是一周前的。”当然,刁云英没想到的事,如今,她坐在办公室一大早即可看到当日的《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