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把西藏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
——专访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

日期:2014/10/10  来源:《中国民族》  字号:[ ]

  记者:您好!在全国大局中,西藏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明确西藏要做好两件大事,即发展和稳定。这也是“守望相助”的重要内容。请结合西藏的区情,谈谈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与感受。

  洛桑江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现实和民族团结全局的高度,对“守望相助”作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诠释,强调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深化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是我们做好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一名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藏族干部,我对“守望相助”有着更深刻的感触和理解。在党的关怀下,我14岁就离开家乡昌都,来到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习。当时我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得到了汉族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育。他们既是老师,又是父母,手把手教我学习汉语、学写汉字、学习文化知识。毕业后,有幸留校工作,直到29岁调到拉萨,我在内地一共学习、工作、生活了15年。在西藏工作的近30年,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同志的共事中,大家相互帮助,和睦相处,非常融洽。可以说,没有党和国家这么好的民族政策,就没有我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也不会有西藏各族群众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更不会有西藏长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我认为,在西藏这样一个边疆民族地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重要指示,就是要与落实习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把西藏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落实全国政协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和“加强各族人民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指示要求结合起来,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这一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记者:近年来,西藏致力改善民生,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收入不断提高,成为全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洛桑江村: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的指示要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组成“两套班子”(一套班子集中精力抓发展、一套班子全力以赴保稳定),抓牢“两件大事”(抓好发展、稳定两件大事),从自治区到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07亿元,比2010年增加300.2亿元,年均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0.4亿元,比2010年增加67.9亿元,年均增长37.5%。特别是一大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使用,极大改善了西藏发展的基础条件。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7万公里,拉贡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拉林高等级公路加快推进,墨脱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米林机场至八一专用公路、贡嘎机场至泽当专用公路的嘎拉山隧道和雅江特大桥等项目开工。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拉萨至林芝铁路即将获国家审批并开工。青藏联网工程结束了西藏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川藏联网工程即将完成,拉洛水利枢纽开工建设,藏木水电站年内实现首台机组发电,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128.2万千瓦。今年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6.7%,呈现出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坚持抓早抓小抓快抓好,深入实施干部驻村驻寺、创新寺庙管理、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新兴媒体管理和舆论引导、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维稳工作机制等十项维稳措施,实现了全区僧尼无自焚无闹事、各族群众无自焚无闹事,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2011年以来,西藏群众安全感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拉萨市公共安全满意度蝉联全国38个主要城市第一、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十件实事”,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更加”: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完善落实15年义务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免费“三包”政策、年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900元;拥有更稳定的工作,基本实现了西藏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全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获得更满意的收入,201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8元,比2010年增长2439元,年均增长16.7%,12.8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23元、比2010年增长5403元、年均增长10.2%;享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31项民生补助标准,各险种参保率达93%以上,实施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民心工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为所有城乡居民和在编僧尼进行免费健康体检,7000名先心病儿童得到免费救治;创造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基本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46万多户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拉萨市城市居民全部用上了暖气;营造更优美的环境,实施了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记者:西藏有特殊的区情,改革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那么我们一直强调的“中国特色”和“西藏特点”,到底有着怎样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呢?

  洛桑江村: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把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作为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中央的要求和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西藏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所谓“西藏特点”,就是要坚持立足西藏高寒缺氧、条件艰苦,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宗教氛围浓厚地区、处于反分裂斗争第一线的特殊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全力做好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坚定不移推进跨越式发展,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记者:目前,新一轮对口援藏工作开局良好,各援藏省市积极探索产业援藏新模式,援藏领域不断拓宽,援藏力度不断加大,援藏综合效益不断提高。请问,对口支援西藏给西藏各族同胞带来了怎样的实惠?它将如何继续推进?

  洛桑江村: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至今已有20年(1994年开始)了。20年来,各对口援藏单位讲政治、顾大局,坚持干部援藏、经济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相结合,分七批次对口援助我区7个地(市)、74个县(市、区)和自治区相关部门,为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实施经济援藏,助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20年来,各对口援藏单位累计实施援藏项目7615个、落实援藏资金260亿元,为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37亿元跃升到2013年的807亿元,连续21年保持了两位数高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由1993年的1.5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0.4亿元,年均增长23.7%。

  突出项目援藏,促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年来,各对口援藏单位坚持把经济援藏的关键放在项目建设上,大力支持改善受援地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生态、市政等基础设施条件,有效缓解了西藏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目前,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是1993年的3.2倍,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是1993年的7.4倍。

  落实民生援藏,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20年来,各对口援藏单位的资金项目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做到“两个倾斜”(向县及县以下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用于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比例接近70%。重点推进农牧区“三就”(就业、就医、就学)、“两保”(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六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邮、通广播电视)、“一安居”(农牧民安居工程)、“一开发”(扶贫开发)等民生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牧区面貌,提高了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

  充分发挥优势,推进民族团结和谐稳定。20年来,各援藏单位、援藏干部坚持把开展援藏工作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受援地发展、改善民生的同时,勇敢地站在反分裂斗争和民族团结的第一线,深入高山牧场、田间地头、农家牧户,访贫问苦、认亲交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与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仅第六批援藏干部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就达1.38亿元,资助贫困学生6049人、贫困党员1154人、贫困群众2803人,领养孤儿37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离不开”思想,与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受到了普遍拥护和欢迎。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是及时的、英明的、正确的,需要不断完善、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今后,需要进一步树立长期援藏的思想,把对口援藏工作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干部援藏,改善援藏干部队伍结构,鼓励优秀援藏干部调藏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援藏,增加援藏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完善支持专业技术人才援藏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深化经济援藏,确保援藏资金投入,合理安排援藏项目,引导更多内地企业进藏投资兴业。进一步扩大就业援藏,把解决就业问题纳入援藏工作规划,援建项目按比例吸纳农牧民群众就业,吸纳更多西藏大学毕业生和农牧民群众到内地就业。进一步完善援藏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援藏工作成效考核评估机制。

  记者:做好民族工作必须“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区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民族工作者用卓有成效的行动诠释了“两个重在”的理念,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洛桑江村: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的理念,选好抓手、丰富载体,经常抓、深入抓,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深度融合,切实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注重教育引导、推进各民族思想融合。每年隆重庆祝“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把9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重大意义,推动民族团结“七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牧区、进社区、进寺庙、进军营),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注重发挥优势,推进各民族干部融合。认真落实民族干部政策,大力培养选拔对党忠诚、政治坚定、表现优秀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自治区历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府主席、政协主席均由藏族干部担任,目前7个地(市)中5个地(市)委书记是藏族干部,74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中有80多名藏族干部,694个乡镇(街道)党政正职中都配有一位民族干部,各级机关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比例分别占70.4%、74.3%,各民族干部在同一个单位、为同一个目标互学互帮互助,形成了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

  注重亲民为民,推进各民族工作融合。把民族团结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城乡基层、深入到千家万户。一是实施万名干部驻千村。2011年10月以来,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四级联动,先后派出三批6.6万名干部进驻5464个行政村(居委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完成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寻找致富门路、进行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五项重点任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个群众的心坎上。二是推进联户联责保平安。以“联户平安、联户增收”为主题,引导城乡居民以5户或10户作为一个联户单位,在全区建立联户单位8万多个、做到了全覆盖,实行“十联”(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安全隐患联防联控、重点人员联管联教、困难家庭联帮联扶、环境卫生联管联治、精神文化联娱联扬、科技知识联学联教、小额贷款联保联担、致富项目联建联营、发展成果联创联享),共促发展稳定、共建美好家园。三是密切结对认亲鱼水情。广泛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全区乡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与2至3户困难群众结成对子、交成朋友,坚持每月登门走访一次,看望慰问、倾听意见、嘘寒问暖,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农牧民群众搭上了“亲情链”、架起了“连心桥”。

  注重激励推动,促进各民族生活融合。大力实施藏汉“双语”工程,鼓励各民族语言上相互学习、文化上相互交流、生活上相互交往、感情上相互交融、族际间相互通婚,使族际通婚家庭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使藏、汉、回、蒙古、珞巴、门巴、纳西等各民族通婚联姻,亲如一家。

  记者: 围绕“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铸中国梦”这个民族工作主题,围绕着力建设富裕西藏、和谐西藏、幸福西藏、法治西藏、文明西藏、美丽西藏的宏伟目标,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有哪些新的思路,并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洛桑江村:民族工作关乎大局,民族团结是西藏发展进步的基石。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的重要指示,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真正把民族团结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抓民族团结就是抓和谐、抓稳定、抓文明、抓发展的理念,重日常、打基础、建机制、谋长远,坚持打牢农牧业和基础设施两个基础,突出特色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重点,加强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保障,激活改革开放和对口支援两个动力,强化科技和人才两个支撑,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石的“六对抓手”,强化民生先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金融撬动、创新驱动、环境促动的“六动措施”,坚守和谐稳定、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的“三条底线”,致力于建设富裕西藏、和谐西藏、幸福西藏、法治西藏、文明西藏、美丽西藏,为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为此,要着重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夯实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健全民族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各族人民的政治权利,维护人口较少民族的权益,实现各族人民依法自主管理民族事务、参与国家事务。

  二是深入开展宣传创建活动,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坚持团结鼓劲、宣传引导,以庆祝“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为载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三是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用好用活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着力改善提升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打造好藏青工业园和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这两个平台,大力发展以天然饮用水、清洁能源、旅游文化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始终坚守社会和谐、生态保护、安全生产三条底线,为治边稳藏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夯实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强化完善各项维稳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群防群治工作格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确保西藏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五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夯实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坚持保护、传承、发展并举,切实保护和发展藏语言文字,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尊重民族传统习俗,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六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每年办好一批利民惠民、利寺惠僧的实事好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发展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全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坚信,一个富裕、和谐、幸福、法治、文明、美丽的西藏一定会崛起在世界屋脊。

  洛桑江村:也感谢《中国民族》杂志对西藏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特刊 守望相助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