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大团结 相助大发展
——专访重庆市副市长谭家玲

日期:2014-10-10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记者:您好!作为全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重庆56 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近200 万人,并且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因此,加强“守望相助”、促进民族团结,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请您结合重庆的市情,谈谈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与感受。

  谭家玲: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新的时代要求,赋予其更加深刻而广泛的涵义,对指导全国的民族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习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我个人的理解,“守望”,就是要求我们在坚决守住国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立足全局,登高望远,规划事业,将民族地区建设发展好,将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好,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保护利用好,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相助”,就是要求我们要汇集各方力量,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

  重庆是全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56个民族齐聚、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守望相助”的要求,做好民族工作,对于重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具体而言,我们既要突出改革、发展、民生、稳定四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我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也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把民族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还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

  记者: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城市民族工作,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的服务和管理,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就巨大。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谭家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的部署,以“和谐共建、结对帮扶、温暖入户、同胞连心”为重点,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社、进军营等为主要形式,在民族地区以加快发展为重点,在其他散居地区以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截止2013年底,我市已建成各种类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79个,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平安乡长坪村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重庆西藏中学、重庆市民族博物馆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市先后有217个单位和232名个人被国务院和市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为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落实服务管理各项措施,不断增强他们“在渝如家”的亲情感,我们下发了《关于做好来渝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来渝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围绕解决就业、经商、教育、居住、卫生、维权等六大民生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服务新举措。如,在经商服务方面,为来渝少数民族群众依法经商、办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暂住登记、工商登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等方面,提供专门咨询,简化办事程序,主动做好服务。对来渝经商、创办企业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融资和信贷扶持,落实享受国家和我市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居住服务方面,在来渝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条件允许的地方,采取适当的优惠措施,鼓励支持用工单位、企业、社区等将其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对来渝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符合申请公租房条件的,优先提供公租房予以保障。

  记者:《重庆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确定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请问,目前重庆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采取了哪些措施?

  谭家玲: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市领导多次深入民族地区各区县调研,并且分别将民族地区贫困县作为亲自联系点,为该地区改革发展、扶贫开发等工作问诊把脉、解决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第一,突出规划引领。我市先后编制出台了《重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重庆武陵山贫困地区交通扶贫规划》、《渝东南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保护区规划》、《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以及特色产业扶贫、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等专项规划。同时,指导民族地区各区县编制细化实施规划,形成了重庆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体系,扶贫攻坚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落实。

  第二,加大政策倾斜。市委、市政府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了财政转移支付等优惠政策。201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把渝东南地区确定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不取多予”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财税金融、人才支撑等特殊政策,民族地区当年获得市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等各项政策资金约140亿元,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第三,培育特色产业。结合重庆民族地区实际,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市有关部门每年安排农业扶贫资金17.5亿元,积极支持发展牲畜、高山蔬菜等20个产业项目。黔江生猪、酉阳青花椒、秀山金银花、石柱辣椒等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市级投入专项资金1亿余元,整合社会资金约10 亿元,在民族地区启动了6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酉阳县河湾山寨等一批特色村寨初步成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热点,促进了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2013年,我市特色村寨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益1.04亿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产业扶贫效应初步显现。大力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业,将渝东南民族地区民俗生态旅游带纳入全市旅游“一心三带”总体布局重点打造,建成武隆天生三桥、酉阳桃花源、黔江小南海、彭水阿依河、石柱黄水、秀山边城等一大批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市级旅游度假区,新增1万余个就业岗位吸纳民族群众就近就业,年旅游人次达近2000万人,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2亿元,旅游扶贫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新路。

  记者:长期以来,重庆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民族工作者用卓有成效的行动诠释了“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的“两个重在”理念。2014 年被确定为重庆市民族宗教工作的“基层基础建设年”,重点就是夯实基层,打牢基础。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谭家玲: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这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新要求。按照这个要求,我市着力重教育、抓队伍、建机制,不断夯实民族工作的基层基础。

  一是建立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为加强城市民族工作,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集中聘任了一批民族工作联络员,探索建立了联络员制度,明确联络工作六项任务,即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情况,当好参谋助手;加强沟通协调,开展联谊活动,发挥桥梁作用;开展帮扶活动,多办实事好事,密切民族感情;宣传政策法规,教育引导群众,营造良好氛围;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纠纷调处,维护社会稳定;收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信息,积极建言献策。

  二是注重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我市加强民族事务体系建设,市委设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根据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主体和工作人员。为进一步强化基层民族工作,我市积极推进九龙坡区加强民族宗教基层基础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两级责任三级网络建设,探索推进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网格化管理,确保乡镇(街道)、村(社区)民族宗教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三是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我市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在坚持开展经常性教育的同时,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团开展巡回报告,每年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开展“民族政策进千村入万户”活动,编印《民族政策法规知识手册》分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安排人员赴相关部门、高校、街道、社区宣讲党和国家民族政策。

  记者:“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铸中国梦”。请问,围绕民族工作这个主题,重庆有哪些新的思路,并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谭家玲:市委、市政府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民族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大力建设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根据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战略定位,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落实好 “不取多予”机制,优化财力补助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引导人口相对聚集与超载人口梯度转移;推进建设渝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业,把渝东南民族地区建设成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第二,切实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加快实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认真落实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抓好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民生、社会保障等六件大事,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第三,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努力建设武陵山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支持自治县贯彻实施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认真落实好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谭家玲:谢谢你们!也感谢《中国民族》杂志长期以来对重庆民族工作的关注和宣传!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特刊 守望相助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