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工作社会化”到“四特建设”模式
——专访江西省副省长胡幼桃

日期:2014/10/10  来源:《中国民族》  字号:[ ]

  记者:您好!江西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长期以来,“守望相助”一直是江西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请您结合江西的省情,谈谈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与感受。

  胡幼桃:谢谢你们前来江西采访,非常高兴回答你们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精神实质就是各民族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要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创造未来。“守望相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是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江西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除保安族之外其它54个民族都有人口分布。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5.23万人,占总人口的0.34%,目前设有8个民族乡、82个民族行政村、400多个民族村小组。

  长期以来,江西各族人民和睦地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共同守望着自己的美丽家园。特别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中国革命命运紧密相连。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省牺牲的有名有姓的少数民族烈士多达几千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省民族乡村,至今还保存有许多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活动的旧居和红色景点。1931年,在现今的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成立的东固平民银行,就是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和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

  近年来,江西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措施,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支持、促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2010年到2013年,仅省级投入全省8个民族乡的资金就有8个多亿,远远超过全省乡镇平均投入水平。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面貌显著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十分喜人的大好局面。

  按照中央总体部署,江西还积极开展对口援疆工作。1997年我省派出第一批援疆干部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阿克陶县工作,是全国最早援疆的8个省份之一。到目前为止,先后派出了8批共387名援疆干部。2011年以来,我省投入克州和阿克陶县的资金达到10亿元,援建项目35个,促进了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了边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了内地和边疆的守望相助,同心同行。

  记者:早在十多年前,江西的“民族工作社会化”模式就在全国民族工作战线产生了较大影响。可以说,那是江西民族地区实现小康梦想的开始。如今,江西探索少数民族散杂居欠发达地区发展新路的“做强特色产业、建设特色村寨、繁荣特色文化、培养特色人才”这一“四特”建设模式,成效显著,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从“民族工作社会化”模式到“四特”模式,江西的民族工作走过了不断创新的非凡之路。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胡幼桃:民族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放到社会总体发展和进步这个大平台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去推动。从提出“民族工作社会化”,到总结出“四特”建设模式,都是着眼于这一点。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可以概括为“四个一”。

  第一,明确“一个目标”,实现民族工作始终分阶段梯度推进。这个目标就是“两个达到”,即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2012年实现8个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基本赶上全省平均水平,民族乡村实现整体脱贫,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省里还同民族乡所在的县级政府分别签订了责任状,明确各级政府的具体任务和年度发展目标。

  第二,完善“一项机制”,促进民族工作开展始终强劲有力。这个机制就是“民族工作社会化”,即以省、市、县三级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核心,以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发展五年规划为抓手,以部门对口支援民族乡村活动为依托,形成高位力推、部门支持、基层主动的工作格局。长达16年至今仍在开展的对口支援活动,投入资金已近3亿元,不仅帮助民族乡村找到一条发展路子、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富裕一方百姓,更调动了社会力量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一个出色的品牌,把党的政策温暖传递到少数民族群众心上,把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追求植根于全社会的土壤中。

  第三,出台“一套政策”,保障民族工作始终有优惠措施推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省人大出台了《江西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特别是2010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民族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总共20条具体细化可操作的措施,条条是干货。省里连续编制三个民族地区发展五年规划,每个规划都帮助民族地区建设一批重点项目、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政策、法规、规划三位一体,顶层设计,形成民族工作基本构架,始终保持了做好工作的方向和动力。

  第四,打造“一批特色”,推动民族工作始终内容丰富有活力。特色产业按三大板块发展:因乡因村推进赣南特色果业、赣中特色油茶、赣北特色毛竹三大板块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建设特色村寨按三种思路推进:结合江西率先在全国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在民族小康示范村建设基础上推动的特色村寨建设和全省开展的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活动,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民族村寨建设模式。特色文化按三种形式培植:抓好民族文化保护和继承创新,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我省参演剧目《七彩畲乡》荣获最高奖——剧目金奖。特色人才按三种类型培养:引导返乡人才和在乡人才联合创业,培养党员干部同贫困群众联手创业,扶持田头地角“草根”人才与信息网络人才共享市场创业。

  记者:“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经过多年发展,2012年,江西各民族乡人均纯收入7933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多年来民族地区与全省发展差距拉大的历史在赣鄱大地宣告结束。在扶持少数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民族工作者用卓有成效的行动诠释了“两个重在”的理念,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胡幼桃:坚持“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理念,始终是江西全省上下的共同信念和共同行动。

  我省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民族乡村工作的内容,省领导每年都要到民族乡村视察指导,和少数民族百姓谈心交朋友,省直各部门领导每年都要到民族乡村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各有关市、县党政主要领导都要挂点联系民族乡村,各级有关部门都有民族乡村的扶持项目和任务。无论是民族工作部门的干部,还是民族乡村干部,无论是到各级党政领导那里请示工作,还是到各部门联系业务,都有便捷的渠道和对口的处室。现在,全省上下,领导头脑里有民族工作的概念,部门职能里有民族工作的任务,民族乡村里有各级干部的身影。我到过许多民族乡村,经常有老百姓对我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大干部,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村寨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党的民族政策好,我们非常感谢,非常满意!”

  近几年,我省又在着力部署和推进“四区”(即:社区、校区、工业园区、风景区)民族工作。随着城市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来赣就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增长比较快,江西各高校基本上都有少数民族学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其中南昌工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生就有近万人。对此,我们不断提高“四区”服务少数民族的能力和水平。社区方面,全省50多个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之家、少数民族服务站等服务窗口,服务、支持城市少数民族和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经商就业,引导他们遵法守纪、合法经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维护合法权益。校区方面,省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各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高校都注重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实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中小学校和高校“双校模式”,选调、培养运动员,招收新疆等西北少数民族学生的院校都开设了清真餐厅,努力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2012年,南昌工学院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是全国唯一入选的高校。工业园区方面,以保障少数民族职工权益为重点,引导企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关心少数民族员工生活,杜绝出现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发生。风景区方面,重点加强清真饮食网点建设,满足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游客的生活需求。

  通过抓“四区”民族工作,进一步消除了工作死角,凸显了工作重点,使江西民族工作更好地体现了“两个重在”的要求。

  记者:围绕“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筑中国梦”这个民族工作主题,江西有哪些新的思路,并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胡幼桃:当前和今后几年,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加快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圆好中国梦,实现发展梦,共铸中国梦,江西民族工作需要继续有新的作为。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中国梦”为引领,紧紧围绕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践行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进一步强化“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民族团结重在交心”的理念,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促进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形成全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我们将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编制实施全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努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更快发展、民生更加幸福、社会事业更加进步;进一步抓好“四区”民族工作,加强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为城市各民族和新疆等地来赣少数民族人员在创业、就业、就学、经商、旅游、生活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服务;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把民族乡村建设成为文化特色比较鲜明、环境面貌更加美丽的生态文化乡村;持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江西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和苗头性事件,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一步提高全省民族工作的质量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事务服务管理体系,增强少数民族百姓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江西“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守望相助、共同发力。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江西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再铸辉煌。

  胡幼桃:也感谢贵刊长期以来对江西民族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特刊 守望相助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