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美丽浙江 共创美好生活
——专访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

日期:2014/10/10  来源:《中国民族》  字号:[ ]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省委、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扎实推进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记者:您好!浙江的景宁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2009年,习近平同志专门复信景宁,要求努力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我们理解,这不仅是对景宁,也是对浙江全省民族地区的殷切期望。您能否结合这些年浙江省的探索实践,谈谈对“守望相助”的理解和感受?

  王辉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就如何更好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更好实现民族地区繁荣进步、更好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特别是用拆析解义的方式对“守望相助”这四个字进行了全新解读,赋予了“守望相助”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科学的实践要求,体现了国家安全稳定、社会繁荣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辩证关系。这是对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新概括,是对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的新诠释,也是增强各民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新途径。这一重要思想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处理民族问题的政治智慧,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和强大思想武器,实现了党在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浙江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浙江少数民族人口121.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2%,55个少数民族在我省都有居住。世居浙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有16.6万人。现有景宁畲族自治县、18个民族乡(镇)和437个民族村。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专门把景宁县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多次就加快景宁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行调研,对民族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是浙江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根据中央的精神和习近平同志“三个走在前列”的要求,我省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帮扶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上了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结合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对“守望相助”主要有三点体会和认识:

  第一,“守”是基础,是根本,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大力加强平安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以平安浙江建设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景宁县连续9年获得省委、省政府“平安县”称号。我们以文化大省建设为契机,繁荣发展畲族文化,省政府专门设立畲族文化专项资金、成立全省畲族文化研究会,举办畲族“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畲族服饰设计大奖赛等节庆活动,传承好灿烂的畲族文化。同时,我们以美丽浙江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工作,守护好绿色生态屏障。

  第二,“望”是指引,是灵魂,必须登高望远,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民族地区新的更大发展。浙江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畲谚云:“畲汉一家亲,黄土变黄金。”我们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发展。同时,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三进”活动,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我们还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传统发展方式的固化思维和路径依赖,制定专门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发展。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特别补助景宁2亿元;2012年又明确提出景宁“到2017年综合实力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继续向前移位,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2017年全省18个民族乡(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不低于所在县(市、区)的平均水平,并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一番。

  第三,“相助”是方式,是桥梁,必须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汇聚起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磅礴之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等三大工程,实现了“输血”功能和“造血”功能兼备的“相助”,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2011年以来,省政府对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泰顺、文成、景宁等6个重点欠发达县进行特别扶持,在保持原有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再安排每个县2亿元的扶持资金,用于支持这6个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并突出资金的绩效评估。近10年来,景宁县获得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就达76.82亿元,是该县地方财政收入的3.33倍。丽水市专门在丽水经济开发区内划出4平方公里土地供景宁建设民族工业园,发展“飞地”经济。目前,景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跻身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第九位。

  记者:近年来,浙江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步增多,从2000年的15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09万人,短短14年就增长了14倍,是全国流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带来一些新的课题。针对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这一群体,浙江省在城市民族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效明显。您能否介绍一下浙江创新城市民族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王辉忠:少数民族群众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民族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民族工作“进城”了、“下海”了、“入世”了、“上网”了、“升级”了,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加,民族问题城市化特点日趋突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浙江作为沿海先发地区,较早地感受到了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较早地开始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路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党政组织为龙头,以社区为依托,以少数民族联谊组织为纽带”的城市民族工作机制。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借势“微调控”,优化流动人口结构。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仅50万人左右,2013年末达到了2062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76%,是全国流动人口流入总量第二大省,给我省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2013年以来,我们顺应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顺应产业梯度转移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走势,顺应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省外流动人口返乡就业、回乡创业的新趋势,因势利导、应时而动,作出了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部署。主要是“三管齐下”:一是抓政策调控,通过“三改一拆”、“四换三名”、“五水共治”等“组合拳”,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关停一批、转移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以优化产业结构来优化人口结构;二是抓依法管理,重点加强“灰色就业、灰色经营、灰色居住”现象的综合治理;三是抓梯度服务,以实施积分管理为载体,更好地吸引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人性化、常态化和精细化。

  第二,发展“微组织”,健全网络延伸触角。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我们坚持纵横联动抓纵横,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织起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民族工作网络。纵向,充分发挥社区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特殊优势,开辟民族工作室,建立民族工作协调议事会,落实民族工作专(兼)人员,把民族工作有机有效融入社区建设,实现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全覆盖。横向,加强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建设和管理,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延伸到城市“毛细血管”。

  第三,开辟“微窗口”,瞄准需求精准服务。其中,一是有形“微窗口”。各地在365便民服务中心、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街道、社区,普遍设立面向少数民族的“绿色服务通道”;二是个性“微窗口”。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特定需求,开展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三是互助“微窗口”。通过民族之家、爱心超市、城市义工、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流动服务队”,播撒“守望相助”的种子。

  第四,建立“微热线”,畅通渠道增进互动。重点开展“四个一”创建:一是开通一条电话服务热线,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表达、问题咨询、困难求助、代办业务、法律援助提供方便;二是建立一个少数民族QQ群或微信群,做好“网上民族工作”,引导唱好民族团结“好声音”;三是组织一支少数民族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需求、动态和信息;四是形成一套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力求把问题发现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

  第五,打造“微平台”,助推发展成就梦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到浙江就业创业,是为梦想而来的。我们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就业政策,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构筑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少数民族创业就业平台,开办了民族学校、技能培训班、创业实践基地等服务平台。对依法依规、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导向的,我们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发放“民族情”创业贷款等途径,及时给予支持,营造了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就业创业环境。

  记者:据了解,今年5月,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策部署。您能否结合浙江实际,谈谈在践行“守望相助”,在“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铸中国梦”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

  王辉忠:建设“两美”浙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部署,也是浙江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建设“两美”浙江,需要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民族工作将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三个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守”字当头、“望”字为魂、“相助”聚力,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共同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浙江篇章。具体而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出实招:

  一是围绕平安浙江建设,做实“守”的文章,在促进社会和谐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人心思稳、人心思安,是各族群众的所盼所望。当前,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密切交织,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密切交织,特别是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相当活跃。浙江是全国反恐怖斗争的重点地区,面临着涉恐活动的现实危险。我们将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着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平安浙江建设,重点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体系、社会矛盾源头预防体系、社会矛盾调处化解体系、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经济领域安全保障体系等五个体系,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各族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万无一失”的责任感和“一失万无”的紧迫感,提高防范和预警能力,及时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

  二是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深“望”的文章,在推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将立足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重点是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为特色,打好转型升级和生态治理攻坚战,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高效生态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加快特色畲寨建设,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不断提高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围绕“畲汉一家亲、各民族一家亲”,做透“相助”的文章,在增进民族团结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民族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争取人心的工作。56个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建设美好家园的“发展梦”,是中国梦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体现。我们将切实增强党的民族理论自信、党的民族政策自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牢固树立“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理念,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两美”浙江上来,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切实强化“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2014年起,由省财政以转移支付方式每年安排每个民族乡(镇)200万元帮扶资金,并由30个省级部门和18个经济发达县(市、区)与18个民族乡(镇)进行结对帮扶。坚持关口前移,深化城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探索省际间、地区间、部门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全力打造民族工作的社会化网络。坚持大局为重,继续做好援藏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为全国民族地区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力度,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联系和培养工作,提高民族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精细化水平。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宏伟大业早日实现!

  王辉忠:也感谢《中国民族》杂志长期以来对浙江民族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特刊 守望相助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