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 省区市领导访谈
振兴边疆 繁荣龙江
——专访黑龙江省副省长孙永波
日期:2014/10/10 来源:《中国民族》 字号:[ 大 中 小 ]
记者:您好!作为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黑龙江省正在振兴边疆、富民强省的征程上阔步向前。请您结合黑龙江的省情,谈谈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与感受。
孙永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习总书记借助一句喻意“彼此关心,互相帮助”的成语,赋之以新的内涵和外延,巧妙地实现了理论创新,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成果,具有普遍而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我省振兴边疆、富民强省的根本遵循。
首先,我们要守好家园,巩固北疆。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全省共有少数民族54个,人口约13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59%。要守好龙江这个多民族的家园,就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维护公共安全、加强司法保护、完善防控体系建设,促进平安龙江建设,提高各民族同胞的安全感,守住家门;就要加强军民共建,促进双拥工作,坚决同各种敌对势力作斗争,守好北疆;就要在全省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传承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呵护好各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其次,我们要登高望远,繁荣龙江。黑龙江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最晚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目前,我省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政策的消化期,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下降,民族地区的发展无疑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跳出龙江,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全省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布局,坚定实施《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方案》、《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等“五大规划”和发展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等“十大重点产业”不动摇,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动摇,坚持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不动摇,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三,我们要团结互助,共筑和谐。要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工作的着眼点聚焦到“两个共同”上来,做到始终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黑龙江实际,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切实提高民族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圆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和实现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梦更加深入人心。
记者: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大省,边境线长,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国土安全和生态保障极其重要。同时,黑龙江省又是一个拥有55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自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以来,黑龙江省民族工作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成效显著,也有许多值得总结的新鲜经验。请您就此与我们分享一下相关的经验和感受。
孙永波: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国土面积4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35万人。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毗邻,国境线总长2981公里,担负着守卫祖国北大门的神圣职责。多年来,我省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兴边富民行动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有效地促进了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2013年,边境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7.96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1320元。142个民族村全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0%以上;在边境地区民族村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有卫生院(所)363个。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实现兴边富民行动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战略目标,一定要做到“三个必须”:
一是必须不断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我省多年来积极实施国家沿边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开发,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城镇体系、构筑外向型产业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内外对接、加快边疆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我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目前,全省已建成2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0个边民贸易互市区,成为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省。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制定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这是国家加快沿边开发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举措,对于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巩固提升中俄全面协作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发挥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把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扶贫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有计划地改变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落后的面貌。制约边境县(市、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0年到2013年,我省为边境县共投入资金3.6亿元,建设227个项目。通过多年的努力,制约发展的瓶颈已基本打破,目前全省边境地区村村通上了公路,生产生活和投资环境都得到改观,为边境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必须建立民族工作社会化格局。全社会共同支持兴边富民行动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已在我省形成一种共识。“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省直部门和各级政府对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做了大量工作。省发改委投入3996万元,完成了《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专项建设规划》中的51个项目。省扶贫办对少数民族村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19个人口较少民族村全部实施了整村建设。省财政厅对所有边境县(市、区)民族乡村每年拨付转移支付资金50万元。省交通厅投入资金6000万元为同江、抚远铺设通乡、通村公路225公里。我想正是因为这种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形成的致力于做好民族工作的社会化格局,才最终生成了民族工作的整体合力,进而提升了民族工作的实效性。
记者:去年是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同胞下山定居第60个年头。60年来,各级政府为全省鄂伦春族乡村共投入数亿元资金,实施了一批涉及基础设施、农业、社会事业和民生等领域的几百个项目,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请问,目前鄂伦春同胞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放下猎枪之后与现代化相融得如何?
孙永波:1953年9月,黑龙江省300多户、1303名鄂伦春族同胞下山定居,告别了世代游猎和“衣靠兽皮食兽肉、斜人柱内把家安”的历史,从此过上了居有定所的生活。
鄂伦春族同胞下山定居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鄂伦春族同胞先后经历了从狩猎为主到以林为主、从以农为主再到农牧主辅换位的四次生产方式调整。每一次调整都融入了党和政府对鄂伦春族同胞的关爱,伴随着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政策支持,鄂伦春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十一五”至今,国家和黑龙江省共为7个鄂伦春族聚居村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7亿元,实施了114个生产生活项目,使鄂伦春族聚居村全部建成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鄂伦春族村民住房全部由当地政府负责建造,砖瓦化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鄂伦春族聚居村实现通水、通电、通讯、通有线电视,村村设有文化室、卫生室。2013年,全省鄂伦春族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055.6万元,比“十一五”初期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96元,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两倍以上。
记者:实践证明,要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的理念。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民族工作者用卓有成效的行动诠释了“两个重在”的理念,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孙永波:“两个重在”的民族工作理念,既是对党的民族工作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在民族工作领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推动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一贯高度重视在民族工作领域践行“两个重在”的工作理念。
一方面,将“两个重在”观念植根于思想中。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我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全省各级民族工作者坚持深入基层,与少数民族同胞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曾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同胞危草房改造一直是个难题。近年来,我们把人口较少民族危草房改造纳入重点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使赫哲族和鄂伦春族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我省同江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制定了正确的应对措施,把少数民族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创造了百年洪水零伤亡的奇迹,省委省政府已决定为受灾的八岔赫哲族异地建设新村。这是“两个重在”观念在我省民族工作中的鲜明体现。
另一方面,将“两个重在”观念融入到机制上。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真正置于全省发展的大局来规划,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办大事。我省制定出台了《兴边富民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规划》和《少数民族事业规划》。这些规划通过制度的形式保证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该办的大事得以推进。
多年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各项政策和规划,使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目前,我省融洽的民族关系正是对“两个重在”工作理念的最好解读。
记者:围绕“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铸中国梦”这个民族工作的主题,黑龙江省有哪些新的思路,并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孙永波:我省民族工作未来一个时期的主要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着力提高民族工作的治理能力,努力破解事关民族工作的难点问题,不断促进全省各民族团结进步,努力开拓全省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突出主线促团结。以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为契机,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引导全省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民族工作无小事的意识,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线,坚持示范推动,总结创建活动的突出典型,多渠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已评选的150个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开展检查,并从中树立10个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另外,我们还将召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各族同胞都守望相助,形成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抓好民族工作顶层设计。引导各级干部跳出部门思维的工作模式,学会站在全局的高度,自觉地将民族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布局,超前谋划。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民族工作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范畴,融入基层组织工作体系,形成民族工作齐抓共管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三是不断提高民族工作治理能力。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对全省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并进一步对民族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不断提高民族系统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是创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是当前我省民族地区的首要任务。我们将着重围绕提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少数民族同胞的收入水平,在资金投向上实现从以“输血”功能为主向以“造血”功能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同时,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和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对集中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积极探索放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效能的滚动发展模式,真正实现政策投资、市场运作、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衷心祝愿黑龙江各族同胞早日完成进一步开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
孙永波:谢谢你们!也感谢《中国民族》杂志长期以来对黑龙江民族工作的关注和宣传!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特刊 守望相助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