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务实创新,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三个深化”

日期:2015-01-13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历史、正视现实、直面未来,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精准及时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知,坚定为党和国家、为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自信

  认识民族、解读民族,可能有多种维度。但无论怎样的认识和解读,都不能违背和脱离一个事实,就是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集六区于一身的生态格局作出概括,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第一次集中系统性的阐述。让我们以数字形式全面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态,更深刻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国度,民族问题是历史的现实存在,既有其历史性范畴,也是当下的、长期的、影响深远的。各民族几千年来的密切互动,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根本原因,也是国家多元一体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观世界发展史,有民族的国家就会有民族问题,就需要加以解决。正是基于对国家历史经验的深刻洞见,总书记要求全党都要牢记基本国情,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符号,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不同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要克服民族间的语言障碍就需要“翻译”这一纽带。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在向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传递党中央声音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架设起了国家与民族地区沟通的桥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国家重要会议,大会文件除用汉字印刷外,还为少数民族代表委员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种文字的文件译本和现场同声传译服务,选举票和表决票也采用汉字和7种民族文字。这在世界各国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中国能够做到。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表达了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发展史上自由、平等的权利,也凸显了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之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是连续的、稳定的,又与时俱进。在积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志的同时,为各民族的生生不息、文明发展提供着丰厚滋养。当前,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化,新一届领导集体展现的强大政治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职业自信,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几代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培育的“讲政治、讲大局、一丝不苟、甘于奉献”优良作风,坚守民族工作立场,以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民族问题演变的规律,以少数民族文字美好的感染力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不断推动民族语文翻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把经典的文件文献传递到民族地区,让优秀的民族语文翻译作品鲜活于当下,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积聚发达的民族语言根系。

  深化以翻译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拓宽需求导向的工作思路

  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设立了从中央到有关省区、州盟、县旗的各级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翻译出版了大量党政文献、马列著作以及各类民族语文图书、电子影视作品,培养了大批民族语文翻译人才。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以其极具语言特色、文化特色的再创造行为,在过去、当前乃至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民族地区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指出,“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是国家民委工作中能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项光荣的职责。”这既是对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地位和重要性的高度评价,更是对做好新时期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深切期望。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民族语文翻译机构,自1955年成立以来,承担着全国党代会、全国两会等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的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种民族文字的翻译和同声传译工作,承担着党和国家重要法律法规、文件文献、领导人重要讲话的翻译工作。在民族工作新形势下,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突出国家民族语文政策和国家语言战略需求,通过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文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与质量,推进翻译基础理论研究、民族语文翻译信息技术创新,有效促进民族语文翻译服务能力的整体升级。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抓手”的发展思路,以7个语种翻译为中心,重点抓好基础理论研究和信息化建设两项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创新载体和形式。对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而言,首先,就是尽快把7个语种、4亿字的民族文版文件文献呈现给少数民族群众,畅通国家和民族地区沟通的渠道,让少数民族群众早日看到母语版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让他们用本民族的语言听到党中央的声音。近些年,我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先后把《资本论》、《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文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释义及使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民族文版资料,送到民族地区和需要的少数民族群众手里。今后,我们根据当地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需求,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国家法律法规、国家重大会议决策文件的翻译和传播力度,通过向民族地区学校及乡村图书馆无偿赠送、政府采购、开发免费阅读平台等方式,促进翻译成果向民族地区传播,有效地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的贯彻落实,为实现国家语言文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进一步加强民族语文翻译软件研发工程和民族语文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现有16款双语对照电子词典及辅助翻译软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7个语种网络在线电子词典、全国民族语文智能翻译系统的研发,并积极推动相关软件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同时,积极为各级政府民文网站及少数民族民间网站的建设提供多语种的资讯信息翻译服务,建立民族语文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多语种民族语文情报信息翻译自动化,有效参与网络舆情监督与信息安全监测。

  第三,发挥翻译优势,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事业、司法领域及城市民族工作的建设中。近些年,我们为中央办公厅、中央文献研究室、外交部、司法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妇联等几十家单位提供了民族语文翻译服务工作。我们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履行好职责,以实际行动推动并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相关领域的使用。

  深化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的民族工作理念,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争取人心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表明,中华文化是我们凝聚最持久、最深层次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而文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心工程。

  不可否认,人心工程是要解决人的思想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人心工程都是一项基础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影响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因素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专职民族语文翻译人才总量在5000人左右(由于各种原因仍在缩减),这与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日益增多的需求是不相称的。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如何组织好、管理好、锤炼好民族语文翻译队伍,使其政治上更加成熟、业务上更加精湛、作风上更加扎实,更好地为党和国家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服务?除了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必要制度安排,更深层次的就是做好人心工程。王正伟所提出的“重在平时、抓好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理念,为我们进一步稳定好民族语文翻译队伍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重在平时、重在交心,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与职工交流交心,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尽力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用真情换真心,在日常工作中把功夫做足做透,平常之处做细做实,变传统的“大水漫灌”式为“精准滴管”,渗透到少数民族群众工作和生活中。同时,大力发挥党、团、工、青、妇组织作用,积极开展适合职工成长的文体活动,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载体,营造群策群力、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的工作环境,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在践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道路上,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