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期:2015/01/20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中国民族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中国民族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的一部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部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可以从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关系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社会稳定和国防巩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备的政治条件,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民族地区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4%,如果民族不团结,就会形成四分五裂的局面,就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今一些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矛盾所导致的国家动乱,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困苦等现象处处存在。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并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使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坚决反对、打击任何民族分裂的活动。

  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地方政权。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切淡化、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言论,都是完全错误和十分有害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严格遵守宪法的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修定完善有关民族工作的法规条例。”“要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制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广大的陆地边境差不多都是民族地区。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这也决定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同时,由于历史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自然条件所限,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又面临严重的困难,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短板和难点。民族地区又是一个短板和难点,并且兼有“三农”问题,是两大短板和难点的叠加。多年来,党和国家通过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贫开发、对口支援等等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尽管如此,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依然相对落后,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还在拉大。所以,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大。同时,民族地区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等,争取后发赶超。这对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对民族地区和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必须把资源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利益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出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结予一定的利益补偿。”这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政策和战略,必须严格执行。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是从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发展起来的,而后逐步扩展到内地更广大的空间。西部民族地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

  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使得民族地区逐渐发展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重点。从东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向东开放,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古国和俄罗斯开放,宁夏回族自治区对伊斯兰国家开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中亚各国和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开放,云南省成为向西开放,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都表明民族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并日益成为对外开放的重点。     

  国家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正确发挥政府职能,从而源源不断增强经济活力,释放出改革红利。民族地区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竞争能力较弱,但由此也蓄积了更大的市场潜力和后发优势,可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将其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生态建设

  民族地区在我国生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水塔。喜马拉雅山是全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气候屏障。我国广阔的草原基本上都在民族地区。但民族地区的生态又十分脆弱,并且多年来遭到严重破坏,如森林过伐、草原过牧和滥垦造成沙化、退化及江湖污染等等。近年来,虽经大力保护和治理,仍未根本好转。所以,民族地区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这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政策和战略,应予严格执行。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首先要认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的问题。有民族就有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早在《礼记·王制篇》就指出:“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几千年来,我国历史上多种多样的民族,皆有自己的民族性、民族意识。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经济、民主主义和革命运动的发展,一般都有一个民族觉醒、民族意识增强的过程。我国少数民族虽然原来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但随着民族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少数民族也逐步走上现代民族之路,就必然有一个民族觉醒和民族意识增强的过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与此同时,各民族的共同意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识,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意识,也应当一同增强。因为“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我国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成果,包括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是各族人民共同团结拼搏的结果。所以,少数民族在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觉醒,自然而然地应当包括对民族大家庭意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我们一定要把个体民族意识和各民族大家庭共有的意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很好统一起来,并以各民族大家庭共有的意识和精神为引领。

  少数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广为流行,受到广大群众赞赏。“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少数民族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原来十分落后。多年来,由于国家给予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对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科学技术,要继续给予大力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要把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坚决贯彻到民族地区去,并同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