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要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日期:2014/12/12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民族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率先垂范、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把培养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摆在突出位置

  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形势复杂、任务繁重,有的还面临反分裂的尖锐斗争,好干部还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这为民族院校培养什么样的干部人才、怎样培养干部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民族院校要坚持“三个特别”的好干部标准,始终把培养各民族优秀后备干部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把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培养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后备库”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养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的各民族干部人才。民族院校要创新载体和方式,运用历史事实和科学理论,教育和引导各族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

  二是要不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培养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的各民族干部人才。民族院校要牢固树立“两个重在”的思想理念,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各民族学生解决好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起来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争取人心,让各民族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只有当学生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维护民族团结才能成为各族学生自觉的行为。

  三是要坚持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大力培养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各民族干部人才。民族院校要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田野调查等方式不断激发各族学生积极投身开发建设民族地区的热情,要鼓励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岗位特殊的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砥砺品质、增长才干,为各级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提供“源头活水”。

  要把服务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总书记指出,“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民族院校应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一是要发挥科研优势,为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咨询。民族院校要建立研究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的长效机制,组建一批政治上强、业务上精、特别能吃苦、对少数民族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学术科研团队。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研;结合民族工作实际,深入研究形成一批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调研报告及学术成果,为促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重要参考。

  二是要发挥学科优势,为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解决突出的困难问题。民族院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在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方面,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语言、民族教育等学科专业优势明显。民族院校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开发课程教材,率先在民族地区推进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同时,民族院校可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考生提供更多、更符合实际就业需求的报考专业,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更多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此外,民族院校可发挥语言学科特色优势,有针对性地为民族地区培训更多更实用的“民汉双语”干部人才,为巩固基层政权,推广“双语教育”提供人才储备。

  三是要发挥人才优势,为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2012年以来,国家民委结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选派了3批共171名优秀司处级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派驻武陵山片区77个市州、县市区担任联络员。联络员依托民族院校这一有利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学校资源,在武陵山片区稳步推进校地和校企产学研合作。以此为借鉴,民族院校还可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每年有计划遴选一批学术骨干,以担任联络员、挂职锻炼或参加博士服务团等形式,深入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既为民族院校培养更多接地气、知民情、解民忧,又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要把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摆在突出位置

  多年来,民族院校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创造了学术条件,既推动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也促进了民族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彰显了民族院校的重要地位和办学特色。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把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摆在突出位置。

  一是充分认识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这充分表明了文化认同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院校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师生多、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汇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是积极营造文化认同的学术氛围。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超过80种,使用人口约6000万人;22个民族正式使用着28种文字,使用人口约3000万人。而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必须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很多民族院校在民族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学科专业条件,面向各族师生、面向民族地区、面向基层培养双语人才,为他们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奠定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语言技能、增强竞争实力,为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提供重要保障。

  三是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院校要牢牢把握民族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族文化育人功能这个切入点,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努力挖掘、整理、抢救、展示、研究各少数民族文化,注重把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纳入教学过程,构建民族特色课程教材体系,在育人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院校是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少数民族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使少数民族文化经过批判继承之后,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