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谋取民族工作新作为

日期:2015/03/24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安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0.66%, 55个少数民族成分俱全,分布在各市县。其中,回族人口最多,达33万,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83%。现有11个民族乡(场、街道),13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122所民族中小学。安徽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不断加大支持和投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全省民族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已成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强大力量和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必将对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5年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年,也是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旗帜鲜明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定道路自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结合安徽实际,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主动适应新形势,以昂扬向上的新状态做好民族工作

  进入新世纪,我国民族工作的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工作“进城”了,“下海”了,“入世”了,“上网”了。这意味着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了,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更高了。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以老一辈民族工作者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弘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三严三实”、“三个特别”的好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凝聚和带领全省各族群众,共同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我们必须以全球性的眼光、系统性的思维看待民族工作,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从大局上抓好民族工作,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党的领导与大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政策的原则性和操作的灵活性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来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政治觉悟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决心,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延续性。必须视少数民族同胞为亲人,把少数民族同胞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坚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以心换心,搞好服务。

  积极抢占新高地,以增进认同的新高度推进民族工作

  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意味着相较于过去,我们的民族工作战线延长了,阵地拓展了,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就必须抢占增进团结、抵制分裂,促进发展、消灭落后的新高地。

  一是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我们将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以城市社区为着力点,建立完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的少数民族群众管理和服务机制,引导各族群众和谐共居,推动形成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让少数民族群众进得了城、安得了家。进一步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列入城镇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的大盘子,坚持“同城化待遇、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引导他们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依法管理。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群众的特点和需要,特别在证照办理、子女入学、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更为周到和便捷的服务,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切实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制定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时,将清真饮食、少数民族公墓、宗教活动场所等少数民族特需的服务设施,科学合理地纳入相关规划,帮助他们解决“入口、入土、入寺”问题,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加大对城市少数民族困难群体的社会帮扶和社会救助力度,完善城市民族预警、矛盾排查、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排查化解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防止问题叠加、引发矛盾。

  二是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宣传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进一步创新理念、载体和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着力把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讲清楚,把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讲透彻,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和前景讲充分,切实增强“四个认同”和“四种意识”,不断夯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深厚根基。重点加强对青少年、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使之严格执行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工作人人有责、民族团结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创新开展我省民族团结进步评选表彰活动,完善表彰办法,形成激励机制,不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添活动和动力。进一步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少数民族同胞合法权益的行为。切实提高用法律保障团结的能力和水平,依法及时妥善处置各类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是切实做好网络舆情掌控和引导工作。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崛起,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的重要平台和工具。我们将加强学习,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用理性且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和事实,正确引导舆论,在多元化的声音中妥善开展媒体公关,把握主动,更好地开展对外宣传,牢牢掌握这一舆论高地。

  不断推出新举措,以惠及民生的新成效落实民族工作

  我们将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切实抓好各类民族教育,加强各种实用技能培训,用好用足各种优惠政策。始终瞄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确目标,持续发力,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多解决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加收入、提高素质,不断提升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

  当前,安徽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的态势很好,但由于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原因,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等问题凸显,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已成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软肋”和“短板”,在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行动的基础上,将充分发挥民委委员单位的作用,按照“优先安排、体现照顾”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差别化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重点帮助民族乡村(街道)建设一批带动性、牵动性强的项目,为其可持续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民族乡村交通、水利、教育、医疗等条件,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勇于树立新目标,以道路自信的新坐标提升民族工作

  我们将依据“五个并存”的科学判断,牢牢把握当前民族工作的历史“新坐标”,牢固树立民族工作“全国一盘棋”的意识,“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的观念,树立民族工作“新目标”,不断推进安徽少数民族工作迈向新台阶。

  一是登高望远,服务全国。要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工作,以做好本省支持全局、服务全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觉悟,主动履责、决不塞责,遇事不推诿、不回避,推动落实见成效。切实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会议的安排部署上来,以守土有责的担当、失土追责的勇气,进一步做好全省的民族工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加强团结,促进融合。我们将在思想认识上保持定力,不管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声和杂音,自觉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基本制度,在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善于作为。

  三是守望相助,命运一体。我们将按照做好民族工作“两个重在”的要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推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实现各民族间“心灵契合”、“心心相应”。从而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使各族人民群众自觉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自发的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积累新经验新做法,为人类解决民族问题探索新道路新途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将以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重大契机,以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举,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不断开创安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