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民生抓发展

日期:2015-01-09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目前,还有不少群众要靠溜索出行,不仅很不方便,而且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在筹备去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期间,文件材料组的同志专门就此进行了深入调研,亲身体验了溜索过江的心惊胆颤。这次调研成果很好地体现在会议有关重要文稿之中。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快实施溜索改桥工程,用两三年时间解决这个问题”。中央下发的9号文件里也明文指出,实施“溜索改桥”专项行动。令人欣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当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紧扣民生抓发展”的具体体现。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但关键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要紧扣民生抓发展,“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一问一答,掷地有声,发人深思。可以说,这是继“不以GDP论英雄”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判断,形象地指出了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发展和民生两张皮的问题,也为我们把发展成果体现在民生改善和民族团结上指明了方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同时始终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2005年以来,在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地区在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各族群众的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全面实现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实现较快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民族地区重发展、轻民生的倾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和民生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很突出,社会事业建设仍然严重滞后,在保基本、兜底线、筑牢民生安全网方面的难度更大。面对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我们重任在肩。

  要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保证民生底线不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稳定脱贫。李克强总理提出,到2020年消除群体性贫困。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贫困民族地区群众期盼的是雪中送炭,要积极创新思路和机制,把整体推进与精确到户结合起来,瞄准特困地区、特困群体、特困家庭,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形成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扶贫效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路和水的问题。民族地区交通建设要在打通对内对外联系“大通道”的同时,着重加强与“大通道”相连的“毛细血管”建设,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缺水是不少民族地区的“穷根”,要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骨干渠网,同时搞好支渠、塘坝、小水库、水窖等水利设施。

  要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和高产稳产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让农牧民更多受益。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把规划搞好,动员全民参与,加快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旅游精品,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凡符合相关要求,有条件在民族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项目,都应当优先在当地布局,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使民族地区切实从中受益。

  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民生难题。必须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切实把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民族地区发展产业、开发项目、建设重点工程,无论谁投资,都要注重增加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当地群众增收。教育是百年大计,也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要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好孩子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在民族地区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让每个青年都学得一技之长,掌握一项安身立命的本领。此外,还要加快改善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发挥好民族医药的作用。编织好、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实现全面覆盖,坚守网底不破。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将帮扶资金大部分用于民生、用于基层。加强文化建设,做好“心”的工作,引导每一个人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唯有更加牢固地树立起紧扣民生抓发展的理念,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才能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