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秀水一家亲

日期:2014/10/14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

图①:扶贫生态移民后,在榕江县一家木业加工厂就业的石岩付夫妇。(新华社记者 石新荣 摄影)
图②:安顺民族特色村寨劳动场景。图③:茁壮成长的少数民族儿童。(人民视觉 杜再江 摄影)
图④:榕江县月亮山的梯田风光。(新华社记者 石新荣 摄影)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在全国排第四位,这些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各方面稳步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族团结“空气和阳光”的滋润和照耀。贵州也因此被中央领导称赞是全国民族关系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民族团结的典范”。

  贫困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更是贵州民族地区的突出矛盾。全省700多万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比六成,加快发展是贵州的根本任务,更是贵州民族地区的根本任务。

  国发[2012]2号提出,要把贵州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以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推进加快发展,贵州人民正在依照这一理念,努力实现后发赶超……

  民族地区发展

  奋进贵州的鲜明特征

  9月18日,贵州黎平,侗族大歌实景展演项目进行试演。有着“侗乡之都”美称的黎平,侗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1%,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东毗湖南,南邻广西,是地地道道的“穷乡僻壤”。

  如今,作为贵广高铁的一个重要站点,从广州、桂林、贵阳等城市几十分钟,最多2个半小时之内就可直达。黎平成了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这一变化,将彻底打破该县旅游发展的瓶颈,侗族大歌、侗寨鼓楼将不再被大山闭塞。

  贵州穷,众所周知。俗话说,打蛇要打蛇七寸,事关贵州民族地区发展的“七寸”在哪里?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贵州省从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安排,从根本上突破民族地区发展的障碍。

  从黔西南州府兴义市到黔东南州从江县,一条横跨南部三个自治州的高速公路已被提上日程,正在规划设计当中。“南部三州客货流量少,建成之日就是亏损之时。”在讨论之初,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省里没有顾忌这点“小算盘”,“不计一时利弊得失,支持民族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首要任务,确保民族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不掉队。

  截至目前,民族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511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46%,3个自治州四个支线机场已通航;贵广高铁将从贵阳出发,途经黔南州的龙里县、都匀市、三都县,黔东南州的榕江县、从江县、黎平县,进入广西、广东。民族地区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据统计,2013年,全省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全省占比分别提高了3.6、8.1、9.4个百分点。

  “贵州穷,是相对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一笔宝贵财富,就看我们怎么利用。”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吴军认为,解决贵州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问题,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增收致富和贫困群众素质的提高。

  车子停在平塘县卡浦毛南族乡政府门前,绿水青山间,雕花窗、穿枓墙,一栋栋民居展现着毛南族特有的文化。这是一个只有1.3万余人口的小乡镇,场河村村民石佩学记得:“以前房子没有特色。由于生活贫困,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里都没几个人。”

  如今,通过各项政策和产业支持,毛南族聚居地区的交通、住房、文化、卫生等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农民增收有了渠道。石佩学说:“以前觉得我们人口少、孤单;现在发现,虽然我们人口少,但是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感觉很温暖。”

  通过优先实施教育“9+3”计划、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统筹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保等各项事业,贵州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将近翻了一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贵州民族团结事业大事记

  多民族大团结

  和谐贵州的质朴情结

  “以前打架,现在打球”——这是发生在黔南州平塘县者密镇四寨片区的真实转变。四寨片区位于贵州广西两省交界之地,杂居着布依、苗、侗、汉等多个民族。“要说当地的民风彪悍,那是出了名的,‘惹了四寨人,挖你家祖坟’。”者密镇党委书记宋黎笑着说。

  现在走进四寨片区,村村寨寨有篮球场。“现在日子好过了,还打什么架?”和平村党支书邓仕建说,“逢年过节,各个村寨组队搞邀请赛,不论你是哪个民族都欢迎参加,晚上还要筹备联谊晚会。”

  刘仁平是松桃县九江乡地安村的村民,在7年时间里,他照顾了7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各民族孤寡老人,帮扶各民族贫困群众和困难学生300多人,被有关部门表彰为全省“十佳敬老好儿女”。

  民族团结,人是第一位的因素。人心齐了,才能干事,才能干成事。这越来越成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共识。多年来,贵州省采取教育培训、创办民族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工作能力等方法,帮助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健康成长。

  被称为“海雀愚公”的赫章县海雀村彝族干部文朝荣、为人民服务不言累的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的“背篼干部”……近年来,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贵州涌现。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民族团结之歌,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关系的最好印证。

  2013年,贵州首次以县为单位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民族团结和睦指数被纳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在100分中占4分。贵州省民委监督检查处处长贾度说:“别看只是4分,但在全省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比值。”

  少数民族文化

  多彩贵州的斑斓色调

  晚饭过后,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歌师胡官美家里最为热闹。二三十个孩子坐满堂屋,在胡官美的指导下唱起了侗族大歌。“饭养身,歌养心”,在胡官美看来,坚持唱大歌已有新的意义:“这是我们侗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孩子们在外面读书、工作也以会唱侗族大歌而感到自豪。”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然而,受土壤环境的改变、现代社会的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少数民族在农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过,从民间到官方,贵州从未停止过探索传承、弘扬的步伐。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民族文化保护条例,出台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实施意见。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不断登上国内外舞台,民族文化已成为“多彩贵州”的亮丽名片。以侗族大歌为例,去年省里专门出台《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之后5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侗族大歌传承保护专项资金”。

  在黔南州独山县狮山希望小学,六年级的布依族学生姚登萍已加入校合唱团两年了,每周二、周四下午,她都会和其他40位同学一起练习布依族的“莫家大小歌”,跳响篙舞。“民族文化进校园,让学生感觉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就会主动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尊重本土的文化,从而对本民族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独山县委书记潘志立说,这样有助于民族文化后继有人。

  在贵州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一个民族的节日,几个甚至几十个民族一起过,是这些民族节日最为突出的特色。在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石茂名看来:“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淡化了族际意识,培育了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各展所长,携手共建多彩家园的共同理想。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实现团结的精神力量。”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主要聚居着水族和苗族群众。苗族和水族都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民族文化,然而,几百年来,这个小山村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起因民族问题而引发的事件,人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生产、劳作,互助、互爱。

  “根本原因是两个民族之间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黔南州民委副主任杨海燕认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成为贵州民族团结强大的推动力量。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