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壮锦耀南国

日期:2014/09/29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

  龙脊的秋,满目金色。沉甸甸的稻穗在田间摇曳,层层梯田若级级金阶,梯田环抱的山峰又似座座金塔;

  龙脊的秋,饱含风情。山顶,是壮寨;山脚,是瑶村。壮族阿哥的敬酒歌和瑶族小妹的请茶谣,不时从干栏式木楼和吊脚楼里款款传出。

  国庆“黄金周”未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的不少“农家乐”已经客满。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过去,各族同胞“同种一座山、共耕一垄田”,苦心耕耘出了“梯田奇观”;现今,和谐的民族关系,浓郁的民族风情,让龙脊人的生活实现了从“种田地”到“卖风景”“售特色”的转变。

  龙脊之变,是广西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共兴共荣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平等团结为经,以互助和谐为纬,携手织就了一幅‘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的绚丽壮锦。”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豪地说。

  心手相牵——

  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

  一个小村庄,两个村委会,三个民族居。

  在象州县与金秀瑶族自治县交界处的上坪村,挂着两个村委会的牌子,分属象州和金秀两县,村里杂居着千余名汉族、壮族和瑶族群众。

  村里的老党员文达来介绍,上坪村本来居住着象州的汉族和壮族人,上世纪60年代,原本居住在金秀大瑶山上的瑶族同胞迁到此地,从此三个民族共居一村。数十年来,各族群众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从未因民族问题红过脸,吵过架。

  村里,一座带着浓郁壮族特色的老宅格外引人注意。老宅分属两家,左半边是象州汉族文达柱一家,右半边是金秀瑶族文大周一家。两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共用一个大堂,和睦共处了20多年。

  “1985年建宅,文达柱家出地皮,文大周家出木料,全村乡亲都来帮忙,房子很快就建好了。这就叫,‘人心齐,泰山移’,啥事都没有问题。”文达来乐呵呵地说。

  多个民族和睦相处、亲如兄弟的例子,在广西俯拾皆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侯振荣一家9口人,分属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互相尊重,其乐融融;为了让瑶族等各族同胞摆脱贫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壮、毛南等族同胞,慷慨地让出祖传山坡地30多万亩,安置了外县少数民族贫苦户6.6万多人。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政治责任来坚守,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工作接力棒来代代相传,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与经济社会发展来统筹推进,把民族工作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自治区主席陈武说。

  近1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多份文件,明确各个时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为了形成合力,广西摸索出了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落实、政协建言献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协调推进的“五位一体”的民族工作格局。

  民族区域自治稳步推进,广西已建立12个自治县,有3个县享受自治县待遇,成立了59个民族乡。12个世居民族有8个实行了区域自治;

  2009年起,自治区民委和14个设区市的民族工作部门,每年都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

  2011年11月,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团结和谐”被确定为“广西精神”的内容之一;

  广西还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了包含“一个系统”“两个信息资料库”“三支民族工作队伍”“四项制度”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赖于形成规范统一的制度,有赖于民族平等的观念从理论走向实践,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自治区民委主任卢献匾介绍,广西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权利等做出明确规定。

  相濡以沫,携手同行;团结之花,越开越艳: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民族问题而引发的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民族关系,连续14年成为广西民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在边境,任何一个乡,任何一个村,都能看到家家户户升国旗;民族团结,成为广西的一大“品牌”。

  “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等观念,日益在广西各族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共兴共荣——

  少数民族不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

  路,不平;电,不通;水,不足。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莽莽大山,阻断了山区群众的致富路。

  广西,历来都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农村贫困人口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不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民族地区不实现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就没有长久的团结和谐”——这是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

  2000年以来,广西“勒紧裤腰带”,挤出37.9亿元宝贵资金,三次组织实施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项目8万多个,涵盖通电、饮水、茅草房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等领域。东起北仑河口,西至各达山,广西千里边境线和8个边境县(市、区)基础设施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随后,广西又一鼓作气,采取超常举措、非常手段,接连“大手笔”,展开了一系列“大会战”:

  投入21亿元开展东(兰)巴(马)凤(山)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投入18亿元开展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投入16亿元实施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投入8.28亿元实施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火灾整治大会战;

  投入23.5亿元开展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

  2011年至2013年,安排专项资金5.2亿元扶持京族、毛南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发展……

  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广西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挥别“出行靠走路、照明靠点灯、喝水靠肩挑、通讯靠吆喝”的历史。目前,广西农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此外,广西还在全国5个自治区中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计划;完成了115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13.4万户的木结构房屋火灾整治任务;建立了1000多个民族团结进步基层示范联系点。

  与越南芒街一河之隔的东兴市,是京族在我国的唯一聚居地。在江平镇巫头村,随处可见三四层的气派小洋楼。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乡亲们有的搞捕捞,有的搞养殖,有的搞海产品加工,有的搞边贸,日子越过越红火。“大会战的实施,让东兴变了模样,让边民鼓了腰包。这些年,村里的京族乡亲日子年年好、节节高,多亏了党的民族政策。”全国人大代表、东兴市江平镇巫头村村支书阮爱兴感慨道。

  踏进东巴凤这片红土地,但见成片的桑树、油茶、核桃、八角、板栗,迸发着盎然生机;长寿游、红色游、民族特色游,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随处可见嗅着商机而来的投资者……“大会战和党的民族政策,给东巴凤带来的变化,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壮族干部、凤山县法院院长闭克武说。

  “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昔日,刘三姐动听的歌声热情好客里透着心酸;现今,嘹亮的《山寨酒歌》——“看我今天壮山坡,好山好水好生活;家家都有新米酒,酒坛一开壮家乐”,喜庆而自豪。

  再谱新篇——

  唱着山歌,融入时代拥抱世界

  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冠洞村赴“百家宴”,竟然给“拦”在寨外。

  身着民族服饰的侗哥侗妹们说:不唱歌,不给进寨。东道主唱起侗族迎宾曲,自己跟着唱和,才被放行。

  夜幕下,侗哥侗妹跳着多耶舞,手捧侗族米酒,唱着侗族大歌,热情迎客;歌舞后,长长的方桌摆起来,热气腾腾的各家拿手菜端上来,“百家宴”开席喽!游客们先坐着吃,后站着吃,再走着吃,挨着桌子一路吃过去,不亦乐乎。

  “吃百家宴,纳百家福,成百样事,享百年寿”,百家宴也成为当地侗族风情旅游的一大品牌。

  除了吃一吃,唱一唱,还有看一看。三江的《坐夜三江》、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和巴马的《梦·巴马》等实景演出,让不少少数民族群众“放下锄头当起演员”,火了旅游,鼓了钱包。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依托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青山绿水,广西将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将“山货”就地转化为“商品”。“广西少数民族群众用‘唱着山歌搞旅游’的独特模式,融入时代、拥抱世界。”广西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万忆说。

  “尽管习俗不同,信仰不同,但广西各民族群众能团结合作谋发展,体现了开放的民族智慧和科学的发展理念。”卢献匾说。

  当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交相应和,八桂大地变化天翻地覆:

  昔日全国交通路网的“神经末梢”,正加速向“国际枢纽”转变,壮乡通往周边地区的海陆空国际大通道已经打通。北部湾经济区内,以南宁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

  从前默默无闻的边陲之地,正跃升为世人瞩目的发展热土;

  产业“短板”正实现“绿色崛起”,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千亿元企业,从无到有,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广西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国家战略大局如此紧密相连,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周边国家如此密切沟通,从未像今天这样牵引着全球的关注目光。

  当前,随着国家着力推进沿边开放开发、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以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机遇接踵而至,广西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后发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5200多万广西各族儿女心连心、手挽手,昂首阔步迎接着一场更伟大的创业、更磅礴的发展、更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