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会议 >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 先进典型
跨越时空的坚守——次仁索朗和汉族丈夫张化祥的故事
日期:2014/10/10 来源:新华社 字号:[ 大 中 小 ]
“同事劝我‘离了吧,人肯定是残疾了’,但我不离婚,因为我的良心不让我这样。”75岁的次仁索朗老阿妈回忆起44年前的一幕,淡然地说。
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次仁索朗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她跟汉族丈夫长达半个世纪的相守,演绎了一个跨越时空、民族的爱情故事。岁月可以使记忆风化,唯有真情,历久弥新,不分地域、民族。
50多年前,被抽调到西藏南木林县工作的四川小伙儿张化祥与次仁索朗经别人介绍,相识并确立了恋爱关系。1962年夏天,两个相恋的人在南木林县领了结婚证。
“我是藏族,他是汉族,但我没有看出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说起当年对张化祥的印象,次仁索朗说:“他人长得好,很朴实,各方面都很优秀。”
可是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对夫妇措手不及。
1970年2月,林芝地区尼西山发生火灾,正在林芝学习的张化祥也前去灭火。不料这一去,竟让他永远失去了俊俏的面庞。当时,次仁索朗已经怀孕,当地干部就把张化祥受伤的事隐瞒了下来。而当她得知丈夫受伤在上海治疗的消息,已是儿子出生几个月之后。
从1971年到1973年,这对夫妻身处西藏和上海两地。次仁索朗一边抚养儿子、照顾失明的母亲,一边还要下乡工作,担起家庭的重担。而张化祥则经历了20多次手术,忍受着大面积植皮、双手截肢、手穿钢丝等带来的巨大痛苦。
1973年的春天,次仁索朗带着两岁半的儿子来到上海。次仁索朗说:“刚知道他被烧伤时我特别难过,到上海时也没有想到烧得那么严重。”
历经长达4年的治疗,张化祥终于在1974年痊愈出院,并被安排在成都长期疗养。次仁索朗一直陪着他,张化祥经常对亲朋好友说:“住院那几年是我俩最甜蜜的日子,要是没有老伴的照顾,我早就变成一堆骨灰。”
周敦友与张化祥是老乡、大学同学、同事。“张化祥原先非常英俊,受伤后我再见到他时,我都不敢认了。”
作为一个因公致残的人,张化祥完全可以接受组织的安排,长期在成都疗养而不必再进藏。然而,1980年,在张化祥多次要求下,组织上终于答应他回到拉萨。
“回到拉萨后,张化祥忍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依然坚持工作,”周敦友说,“次仁索朗很伟大,为了照顾丈夫,牺牲了自己的事业,若不是出现这种情况,她早就成为领导干部。”
张化祥不仅有个幸福的家庭,还有一群共同工作的汉族与藏族朋友。
“老张这个人很大度,跟同事从没发生过矛盾。有人因为工资的问题来找他,而且态度蛮横,他都耐心解释了很久。”张化祥的同事娜喜说。
如今,两位老人一个年逾古稀,一个已是耄耋之年。50多年的风雨同舟,已经把两颗不同民族的心紧紧地熔铸在一起。
“西藏发展越来越好,吃喝玩乐都不愁。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保养好身体,多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两位老人告诉记者。
从阿爸与阿妈身上学到了不离不弃的爱情,还有坚强、担当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无论哪一个民族,追求幸福的梦是一样的。”女儿次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