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新疆60年

日期:2015-09-30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夏日风光(2015年7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29日电(记者熊聪茹 刘兵 潘莹)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至今日,岁月已走过60个年头。历史的乾坤,常常隐于细节之间,时代的印记,往往烙于数字之中。一组组数字,或震撼动人,或静默无声。它们是天山南北艰苦创业、变化变革、团结一心的坐标和见证。

  动车行驶在哈密地区的一座大桥上(2015年5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吴丹妮 摄

  ——“从0到5760”。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血管。新疆和平解放之初不通铁路,目前铁路运营里程已达5760公里。金秋时节,在和田开往乌鲁木齐的“和田玉龙”号列车上,随处是拿着手机联系业务的小伙儿、戴着耳机听歌的姑娘,还有一边带孩子一边绣十字绣的妇女。这趟列车2011年开通后,已有630余万人次的南疆老百姓乘坐“铁龙”走出家门。

  “和田玉龙”号车队队长艾尔肯·肉孜回忆说,火车刚开通时,许多老乡带着面粉、油、炉子来坐火车,他们担心路上没吃的,有的人行李太多、顾不了孩子,列车员每天都满车厢帮旅客找孩子。

  “现在啥子都不用带撒,随便到哪个地方都可以买得到咯。”24岁的巴楚县农民阿库布江现在阿克苏一家建筑公司当大工,常常乘坐火车往返,因与四川籍工友常年相处,说话也带上了“川味儿”。

  身穿民族服饰的当地居民在吐鲁番北站迎接首批乘坐“高铁杏花专列”抵达前来旅游的游客(2015年3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从2800亿元到3.2万亿元”。经济发展,基础先行。2000年-2009年十年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2800亿元,而最近的5年间这一数字攀升到3.2万亿元,交通、水利、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在新疆大地上筑起支撑大发展的钢筋铁骨。

  在68岁的王建民老人的记忆中,他小时候的新疆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马路不平,电灯不明。”如今,新疆高速公路里程由2009年的不足900公里增加到去年的4300多公里,民用运输机场16个,成为中国拥有航线最长、机场最多的省区。眼下,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国西北角基础设施建设再获动力,现已开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达107条,线路数量、里程长度均居全国第一。

  ——“从4277亿元到9273亿元”。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由4277亿元升至9273亿元,增速在全国位次由第30位跃升至第4位,演绎了后发赶超的“新疆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倍多。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上图是正在建设中的乌鲁木齐市跃进街棚户区改造安居小区(2015年6月25日摄);下图是该区域棚户区改造前的情况(2010年5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连续6年安排7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建设领域”。新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6年实施“民生建设年”,累计实施重点民生工程项目500余个,每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0%以上,这一时期成为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这5年,新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3万套,大批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帮助5万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自2009年以来提高6个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逾千万人(次),劳务收入超过430亿元;南疆四地州基本实现14年免费教育,上万名学生重新入学;300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和无电地区37万人的用电问题得到解决。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工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铺设油气管道(2013年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从7亿元到60亿元”。2010年,国家在新疆率先启动油气资源税改革。仅此一项改革,全区油气资源税收入从2009年的7亿多元升至去年的60亿元,5年增长8倍多,11个地州的33个县市受益。

  塔里木盆地北部拜城县财政收入的6成来自油气税收。改革后,当地油气资源同比增长3倍多。拜城县油区办主任蒋加强说,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提高“新农合”补贴标准——县里每年将财政收入的7成以上投入民生建设,近几年城乡面貌大变,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万干部覆盖1万多村庄社区”。去年3月,新疆启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20万名机关干部在3年内下到全区1万多个行政村、国有农牧场村组及重点社区,“住村”一年帮扶基层政权。

  在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村,驻村干部清扫庭院,整理畜圈,从改变村容村貌入手,成立养殖合作社,修建文化体育广场,并按组织程序调整了村支部,健全了群团组织,村里风气蔚然一新。一年期满,38位农民联名写信希望工作组再待一年。最终,挽留信留住了他们信任的党员干部,工作组干部决定在农村再干一年。“有他们在,我们就放心。”村民买买提江·艾麦尔说。

  首批7万余名驻村干部中有近7000人自愿报名继续住村一年。眼下,新疆已有14万余名干部先后住村开展工作,一批“厅官”“县官”沉到农村,当起“村官”的参谋和后盾,累计安排村级惠民项目资金130余亿元。

  

  新疆若羌县吾塔木乡双语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上课(2012年6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连续33年把每年5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已渗透进新疆各族群众的血液。至今,新疆已连续33年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自1982年自治区召开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有1304个模范集体、2272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家和自治区表彰。

  十年如一日在自家院里升国旗的温宿县兰干村老人胡达拜地、扎根新疆41年救死扶伤的“当代雷锋”庄仕华、“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用自己的感人故事,传递出爱国爱疆的质朴情怀,凝聚成新时期的“新疆精神”。

    首列往返于乌鲁木齐与和田两地之间的5826/7次列车在等待发车(2011年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