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梅:这五年,民族文学拓展了中国文学版图

日期:2017-10-24  来源:青岛市民宗局   字号:[ ]

  9年前,本报记者对土家族女作家、时任《民族文学》杂志主编叶梅进行采访时,谈起民族文学的发展困境,她脱口而出:“在偏远山区修建一公里的高速公路,动辄花费几千万上亿元,我们何时才能修建一公里的文学‘高速公路’?”

  时过境迁,最近这5年,少数民族文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叶梅欣喜地赞叹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已经形成,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版图。”

  这5年来,虽然身兼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等多项职务,叶梅依然笔耕不辍。她始终认为,她最重要的身份是作家,致力于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时代声音的表达者、美好人性的开掘者”。

  展望未来,叶梅感慨道:“文学的‘高速公路’已经建成。作家当下要做的,就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将创作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让作品成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五年成绩单:

  1、出版中篇小说集《歌棒》(2013年)、散文集《穿过拉梦的河流》(2013年)、长篇纪实《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2016年);创作散文集《根河之恋》《云南杂记》;长篇纪实《大对撞》。

  2、 担任《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副总主编、“金骏马”民族儿童文学精品丛书主编。

  3、 担任茅盾文学奖评委、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委会副主任

  我的五年

  为时代抒写,传递时代碰撞的声音

  几年前,叶梅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两支歌棒,她怦然心动。

  “歌棒是三峡地区土家族、苗族歌手记录歌词的工具。两支歌棒静悄悄地躺在那里,通体乌黑,闪着亮光,好像在诉说着什么。它们一下子将潜藏在我脑海中的人物和故事激活了。”叶梅说。

  叶梅将这个火花放大,创作了中篇小说《歌棒》。在她看来,民间歌手在城市的聚光灯下丢失了歌棒,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在都市化的巨大冲撞下,民间歌手迷失了自我;而女主持人与民间歌手的相逢相识、最终擦肩而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市文化相逢状态的一种隐喻。

  2013年,叶梅以《歌棒》为名出版了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歌棒》《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青云衣》《乡姑李玉霞的婚事》4个故事。这本小说集作为“阅读中国·五彩霓裳系列丛书”(简称“五彩丛书”)之一,被译成了英文、德文和阿拉伯文。

  评论家胡平对“五彩丛书”评价甚高。他认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中短篇小说和诗歌、散文。而“五彩丛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菁华之作”,代表了汉语写作的真实水平。

  最近5年,叶梅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冲突、碰撞这个话题,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叶梅说:“以文学的笔触开掘当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细微之处,这是一个作家应该做的。”

  除了小说,叶梅还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关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她的长篇纪实《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以广州香江集团女总裁翟美卿的创业故事书写了一个“中国梦”。“翟美卿和一批中国企业家是踩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前行的,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领跑者,体现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精神。”叶梅说。

  2015年底,叶梅又参与了中国社科院与中国作协“创新报国70年”报告文学项目,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造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对撞》。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叶梅付出了很多心血。她认为,在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文学也应从科学的视角来关照民族文化以及个人命运。

  为民族抒怀,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013年,叶梅出版了散文集《穿过拉梦的河流》。该散文集共收录了59篇散文,所涉及书写到的作者、作品多达30个民族。其中一篇表现鄂温克族生活的散文《根河之恋》,入选了今年北京市高考小作文题。

  出人意料的是,“拉梦”并不是一位女性的名字,而是藏语“多样化”的意思。叶梅别具匠心地将少数民族语音嵌入到书名之中,巧妙地体现一种多样化的视角。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这本散文集的序言中写道:“《穿过拉梦的河流》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声音采集起来,构成一部和谐的交响曲,或者一支变奏的组歌。于是我们听到的是同一主题的民族灵魂的交响曲,是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化的组歌。”

  评论家认为,《穿过拉梦的河流》更像是“一部多民族文化的索引书”,读者从中看到了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图景。

  叶梅是“多民族文学”“多民族作家”的倡导者。主持《民族文学》编辑工作多年,她坚持“不当市场的奴隶”的办刊思想,在严肃文学的道路上艰难而又坚定地前行。她带领团队同心协力潜心经营,使《民族文学》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大量译介了中国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以及母语原创作品,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多民族青年作家。他们倾情写作的文学作品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版图。

  目前,叶梅拟以《根河之恋》为书名,收录她近几年的散文新作。在这本《根河之恋》中,除了民族多样性的展示之外,还浸透了叶梅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珍爱、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人类共建家园意识的书写和思考。

  为美好人性高歌,带给读者温暖和力量

  2016年,叶梅应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担任“金骏马”民族儿童文学精品丛书主编。在策划丛书时,叶梅主张彰显各民族最美好的精神财富,表现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品格成长。

  该丛书邀约的作家都是目前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中的佼佼者,但最初提交的提纲和样张,却不令人满意。“有的故事讲得不好,有的色调过于暗淡。我与编辑们商量,丛书的色调应是明亮、温暖的,让孩子们受到鼓舞,学会勇敢、坚强。”叶梅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再有一个新时期的小兵张嘎呢?”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点评这套丛书:“记载了少数民族儿童的心灵史和成长史,闪射出中国民族儿童文学的独特光芒,是一套难得的献给中华民族大家庭所有孩子的文学读物。”

  不仅是主编儿童文学丛书,在叶梅的全部文学创作中,她始终坚持写作要给人以信心、温暖和力量。“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特征是儒雅、敦厚的,我们应该加以继承。”

  国家的五年

  记者:这5年,民族文学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绩?

  叶梅:这5年,民族文学领域呈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形成了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环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很多作品在对自己民族书写的同时,表达了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依存关系,以及多民族的融汇交流。比如说,藏族作家达真的小说《命定》《康巴》,表现了多民族共居背景下藏族的生存状态,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往、碰撞和融合。

  民族文学这种繁荣景象的形成,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指引有关,与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有关,也是广大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有关,同时也与因时代与生活的巨大变化而产生的有力感召有关。

  记者:有评论认为,当前少数民族文学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叶梅:的确,目前每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很多,如果包括网络文学,真可谓是“汪洋大海”一般。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目前文学艺术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较为普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也是如此。

  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需要有自己的根。根是什么?是生活,是人民。人民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要深入到他们中间去,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了解今天丰富多彩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所谓创作基地只是把牌子挂在县政府或是星级宾馆里,又怎么能体验生活呢?这几年,我幸运地去过很多地方,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与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群交流,受益匪浅。

  记者:这5年,民族文学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叶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要“走出去”,首先要有世界眼光,要了解世界需要什么、中国需要告诉世界什么。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一些读者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究竟是怎样崛起的,中国人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中译出版社根据我和一些朋友的提议,推出了“报告中国系列丛书”“藏族青年作家丛书”“中国多民族五彩丛书”等等,在海外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这5年间,我曾去过一些国家,感觉到世界对中国文学有着很大的期待。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之后,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更需要文化交流来沟通心灵。作为一名作家,我们应该致力于栽种“一带一路上的和平之树”,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文明输入营养。

  记者:近年来,网络文学十分红火。您担任了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的评委,对于网络文学现象您有何评价?

  叶梅:网络文学发展十分迅速,影响力很大。据统计,全国网络文学写手数量达60万人,远超过中国作协会员的人数。一些“大神级”的写手,其作品的点击量动辄上亿次,粉丝量以百万、千万人计,这种影响力是传统作家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海外读者对中国网络文学非常感兴趣,他们通过网络文学的传播,从某个角度认识和理解了中国文化。应该承认,网络文学的兴起是随着科技的发达而形成的新的文学类型,它带来了文学观念和实践的深刻变化。

  前些时,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专业委员会在呼伦贝尔举行了“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论坛”,传统写作的作家与网络文学的作家同聚一堂,共同对如何扩大传播、打破间壁、写出精品进行了有益的讨论。我认为,对网络文学要给予更大的尊重和肯定,将来一定有更好的作品,甚至传世之作出现在网络平台上。

  快问快答:

  1、 这5年,少数民族文学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您有什么影响?

  答:这5年,少数民族文学快速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事业规模不断拓展,新品力作不断涌现。我个人深受这种大氛围的启示和促进,从中获取到很多营养和力量。

  2、 这5年,对您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这5年,我担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了解更加宽阔,也更加具体。我个人在5年间出版了3本专著,目光和笔力得以拓展,是我文学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3、 这5年,您离自己的梦想近了吗?对自己的成绩满意吗?

  答:一个人总是不断有新的梦想,又在不断实现梦想。我的梦想是要不断写出更好的作品,真正受到读者的欢迎。今天的时代给每一位写作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相比之下,我对自己目前的成绩不能说满意,但是我辛苦地付出了,有了一些感悟。从这一点来看,对自己还是认可的。

  4、 未来5年,您有什么打算?有什么梦想?

  答:“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这一番话,给我们未来的写作提供了极好的启示。我想把作品写得更具中国味道,更具民族特色,以我的家乡三峡为背景,完成多年前计划的一部长篇小说。

  5、 如果能够穿越回5年前,您有什么遗憾需要弥补?

  答:我想,我应该为边远民族地区的作家,尤其是少数民族母语作家做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