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边境幸福村建设巩固提升成效显著

日期:2025-07-03  来源:云南省民宗委   字号:[ ]

云南省保山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省级22项巩固提升指标,制定工作任务清单,召开专题会议,推动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成效持续深化。2024年以来,实施项目69个,推动边境地区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生动局面。

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聚焦边境地区互联互通和民生保障,持续提升硬件支撑能力,11个沿边村实现100%通硬化路,并同步推进道路亮化、绿化工程。通过落实管理维护责任、在危险路段设置生命防护栏等举措,确保路面常年平整畅通,构建起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显著提升,11个沿边村自来水供水率达100%,水质稳定达标,城乡供水不均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电网供电可靠性持续巩固,供电可靠率稳定在99.8%以上,同步推进户内用电安全改造,全面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11个沿边村5G网络实现全覆盖,通信质量大幅提升,信号覆盖正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助力边疆地区融入“数字时代”。

产业发展根基持续夯实。坚持产业发展带动共同富裕,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和边贸产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生猪、肉牛等传统产业,做优做精高端冷水鱼、乌龙茶、草果、咖啡、坚果等特色产业,做到“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乡村旅游和边贸产业蓬勃发展,猴桥口岸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通关流程,2024年边民互市进出口货物达88.7万吨,增长54%,有力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人居环境面貌显著改善。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统筹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边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个边境县(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形象和品质实现跨越式提升。11个沿边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超90%(其中7个村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率稳定在71%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通过持续开展文明卫生习惯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一幅“环境整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正在边疆徐徐展开,沿边村正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边疆群众幸福底色持续擦亮。11个沿边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6%,群众“钱袋子”日益充实,获得感显著增强。边民互市经济活跃,如猴桥村参与边民互市的人数达1380人,占该村边民总数的74%。在教育领域,积极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依托教育专网实现边境村学校与县城学校线上教学联动常态化,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让边疆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100%行政村设立幼儿园并推进科学保教,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培育“未来力量”。职业教育覆盖持续扩大,越来越多青年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拓宽人生发展路径。

边疆治理稳固和谐。始终把维护边疆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创新治理模式,深化民族团结,筑牢边疆安全稳定防线。在文化认同建设上,11个沿边村全部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全覆盖,年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2次以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主旋律,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率和认同感显著提升。在基层治理方面,创新“物联网+”治理模式,建立“乡级党委+村级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党支部+群众自治组织+党员中心户+网格小组”六级网格化治理体系,配套“一屏观全乡+一网统管”智治体系,实现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连续多年实现参与跨境违法犯罪行为“零发生”、民族宗教领域重大群体性事件“零发生”。2个边境县(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4个沿边乡镇、11个沿边村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腾冲市滇滩镇获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称号。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作用充分发挥,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基层党建全面加强。坚持党建引领边疆治理,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边疆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深入实施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建设、红色村组织振兴试点项目,扎实推进“领头雁”工程、红旗飘飘等党建工程,沿边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100人以上村民小组均有3名以上党员,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维护统一的“坚强堡垒”。11个沿边村党群服务中心通过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覆盖率显著提升,成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在文化阵地建设上,实现自然村文体设施全覆盖,累计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万名党员守边关”等主题教育活动160余场次。通过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纽带作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