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赴一场与“三交”文物的千年之约
日期:2025-07-03 来源:湖北省民宗委 字号:[ 大 中 小 ]
近日,“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展览从湖北境内出土的数百万件文物中,精选出150件(套)展现民族“三交”的珍贵文物进行集中展出。文物无声,却默默诉说着各民族在荆楚大地的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
这是一部民族交融的恢弘史诗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作阏氏(单于的配偶)。王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远嫁漠北草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漠北草原迎来“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太平盛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成就了“昭君出塞”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昭君,就是湖北兴山人。在此次的展览中,主办方特意将清代倪修梅的《昭君出塞图》,选为展陈的重点展品之一。这是该文物的首次展出。
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以“贡献大一统”“促进大交融”“维护大团结”三个单元,呈现包含玉器、陶器、简牍、书画在内的多类文物。其中,有6件(套)展品为2024年的考古新发现。
对于在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来说日常饮食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青砖茶具有消食解腻作用,被誉为“生命之饮”,游牧民族生活的高寒地带无法产茶,而湖北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和商贸集散地,远销牧区的青砖茶中,“长盛川”等青砖茶广受欢迎。
在鼎盛时期,长盛川仅夷陵(今宜昌)分号就有工人200多人,年产砖茶5000箱以上,每年的收益高达76000银元。为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相继成立了数百家茶庄,衍生出了“长顺川”、“玉盛川”等近五十个品牌,长期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诸国,并在世界各地设立260多家分号。
展品中,“大巨川”洞庄青砖茶、内蒙古包头隆裕泰粮货店以砖茶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的凭票、英商宝顺合茶庄招牌等一系列文物,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在长沙窑釉下褐绿彩胡人瓷碗这件文物中,瓷碗在纹饰上吸收了胡人、椰枣、摩羯等民族文化元素,碗中胡人的背水壶,专家分析,这很可能是模仿了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的饮具造型。“胡人”泛指唐王朝管辖区域内的各族少数民族人民,也包括周边各国的人民,这件于1997年在湖北枣阳城关出土的文物,体现了唐代襄阳地区与西域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在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
1975年底,考古学家在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出12座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墓葬。随着11号秦墓的开启,人们惊奇地看见,千余片竹简层层叠压,有序摆放在墓主人周围,竹简上的字迹清晰可见,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
睡虎地秦简的不少文字材料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由《法律答问》的简文可知:秦人以“夏”自居,称臣属于秦的其他族群父母所生之子以及出生在秦地之外的人为“真”。简文显示,除了秦人,其他族群的首领在法律上也受到一定的优待,秦人与其他族群的通婚受到法律保护。
这是一次“铸牢”宣教的精彩实践
“从小就听说昭君出塞的故事,但总觉得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站在展品前,刘女士感慨万千。“今天在省博物馆亲眼看到《昭君出塞图》这个文物,我突然觉得,王昭君是一位曾经生活在荆楚大地上,跟你、我、他一样的鲜活生命,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当年能为民族团结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作为她的老乡,今天同样生活在兴山的我们,一样能为民族团结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正成为一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宣教的精彩实践。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以“#湖北铸牢展疯狂出圈”为主话题,邀请广大游客和网友,广泛参与与文物的“亲密”互动。
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开展当天,不少网络大V纷纷前来打卡逛展。
展览期间,还别出心裁地推出线上互动小游戏,邀请广大网友通过“挖掘”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民族“三交”故事,并“点亮”勋章成为“文物守护者”。
这是一次建成支点的使命催征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定位。
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呼唤荆楚大地上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6100万荆楚儿女将以此次文物展为契机,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让弥足珍贵的每一份付出汇集到一起,让熠熠生辉的每一束光芒汇聚在一起,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汇聚磅礴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