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
日期:2024-09-04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委 字号:[ 大 中 小 ]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多措并举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有形”的直观认识、“有感”的潜移默化和“有效”的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格局。
全方位“宣”,让共同体意识可感可知可及。一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地各级各类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和舆论引导之中,在主流媒体长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花开”“家园”等专栏,通过理论阐释、政策解读和故事宣讲等形式,在叙事析理、寓教于事相结合中讲好“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内蒙古故事。二是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打造报、刊、网、端、微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多声部的宣传矩阵,制作推介接地气、易传播,有共情、有共鸣的融媒体产品,形成传播精准、覆盖广泛、引导有力的舆论宣传格局,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题材的文学、影视、美术等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推出如《乌珠穆沁的孩子》、《守望相思树》、《绿色长城》、《乌兰牧骑走边关》、《千秋昭君塞上情》等一批主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举办北疆文艺论坛和《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物展》,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编纂工作,开展“长城与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实事,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解和认知。
常态化“讲”,让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一是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贯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在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36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建立123个“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学校开设国学精粹、经典诵读、石榴园实景教学等42种特色课程,在不同时段开讲精彩纷呈的特色课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二是紧紧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设立专门课程、举办专题培训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处级干部全覆盖,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时不少于20%。三是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内蒙古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干部职工学习培训计划,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对盟市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启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全方面“融”,让共同体意识无处不在。内蒙古多地积极营造各族群众“置身其中”的融入环境,努力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创造条件推动各族群众更加广泛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呼和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工作全方位嵌入儿童福利事业,进一步培育“感恩的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品牌,打造2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覆盖各族群众;兴安盟开展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行动,率先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建设工作,创新建立前置联审等制度机制,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锡林郭勒盟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为抓手,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农牧区“民汉合住”养老服务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