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的运动会| 民族式摔跤



摔跤在我国历史十分悠久。3600余年前甲骨文“鬥”(斗),是中国摔跤最早的文字记录。秦汉时,摔跤发展成为角抵。两晋时,角抵演变为相扑,隋唐时广为流行。清朝时,布库又取代了相扑。与此同时,摔跤在一些地区和民族中还发展出不同的形式,统称为民族式摔跤,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

早在1953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摔角(跤)就被列为竞赛项目。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搏克、且里西、格、北嘎、绊跤等5项均首次列为竞赛项目,统称为民族式摔跤。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希日木被列为竞赛项目,民族式摔跤由此扩展为六种摔跤形式。

民族画报记者 其力木格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