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有话说|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代表敬献毛泽东主席的锦旗

日期:2023/09/05  来源:民族文化宫   字号:[ ]

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代表敬献毛泽东主席的锦旗

260厘米 横115厘米

丝质

汉文、蒙古文对照

这是一面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代表敬献毛泽东主席的锦旗。锦旗镶边缀穗,红色缎面上缝制有汉、蒙古文金边黑字。右起汉文:“献给毛主席 内蒙古文化教育的发展是你和中央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代表敬献”。

毛泽东主席是如何关心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央人民政府当时制订实施了哪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当时发展得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随着这面锦旗回到20世纪50年代,一起感悟毛泽东主席对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关怀,一起重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一起回望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毛泽东主席关心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毛泽东主席非常关心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抗战时期就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作出指示。19381013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必须注意“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1124日,毛泽东等给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转大青山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李井泉的电报中强调,要“尊重蒙民风俗习惯、宗教并发扬其文化……”。194151日,经毛泽东加写和改写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要》中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19454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共产党人“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并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多年以来,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各解放区对待蒙回两民族的态度是正确的,其工作是有成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依然十分关心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546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宪法草案第十七条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按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所有这些,都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19564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指出:“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正是因为毛泽东主席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诚心诚意地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社会各项事业,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才出现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等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指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建设。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党领导了对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武装人民,成为新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首要任务。教育改革方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逐步建立起新型文化教育制度。文艺工作方面,继续把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作为发展新中国文艺的基本方针,还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为繁荣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

195289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采取必要的和适当的办法,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艺术和卫生事业。”上级人民政府“应帮助各民族自治区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应利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向各民族自治区人民介绍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情况。”1954920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充分保障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自主权,并且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20世纪50年代的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事业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治区的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报刊出版方面:自治区成立后不久即创办了蒙汉两种文字的《内蒙古日报》;1950426日,毛泽东主席为《内蒙古日报》题写报头,515日该报汉文版开始使用。此外,内蒙古日报社画报组还于1948415日创办了《内蒙古画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文艺刊物《内蒙古文艺》也于1950101日创刊。广播电台方面:1950111日,内蒙古自治区台性质的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用蒙汉两种语言正式开播,播音开始曲是蒙古语革命歌曲《红旗颂》;195436日,绥远省人民广播电台改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51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蒙古语节目开播,蒙汉语节目用同一频率交替广播。图书出版方面:1951611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在乌兰浩特市成立,设蒙古、汉文两个编辑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出版社,也是自治区第一个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图书的综合性出版机构。195459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蒙古文精装本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在内蒙古人民政治生活中和蒙古民族文化史上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对鼓舞和教育各族人民、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的文化艺术事业也有了空前的繁荣发展。194711月,内蒙古文工团在乌兰浩特建立了一支16毫米流动电影放映队。19501125日至121日,内蒙古民间艺人代表会议在张家口召开,成立了内蒙古民间艺人协会。195212月至1953年初,内蒙古文化教育考察团赴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进行了文化教育工作考察。195452日,在全国群众歌曲评选中,内蒙古自治区选送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获一等奖,《消灭共同敌人》《剪羊毛》获二等奖,《心爱的牛》等获三等奖。1020日至27日,自治区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成立了内蒙古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1955101日至20日,自治区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观摩会演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10月,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内蒙古自治区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蒙古族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可爱的海栗马》双双获得民间歌曲演唱一等奖,自治区代表团表演的舞蹈《鄂尔多斯舞》也获金奖。195681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在呼和浩特正式成立。1219日,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正式成立。1957419日,自治区民族实验剧团在呼和浩特成立,蒙古族有了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演出的专业戏剧艺术表演团体。51日,内蒙古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内蒙古图书馆在呼和浩特人民公园内新建的2830平方米馆舍也正式开馆,藏书15.3万册,其中蒙古文图书6000余册。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时,已有文化馆134个、公共图书馆15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3个;有文工团2个、文化队7个、歌舞团2个、话剧团1个、民族戏剧团47个;有电影院18座、电影放映队200个、电影俱乐部33个;有图书发行机构195处,出版图书、杂志402种。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1957617日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至1963年底,全区共建立30个乌兰牧骑,其中26个在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4个在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额尔古纳边境旗。1964年到1965年,自治区乌兰牧骑代表队先后进京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被文化部誉为“一面值得骄傲的文艺界红旗”,并赴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400余场,观众有百万余人次。6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内蒙古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且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续写着新的辉煌。2017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2017112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兰牧骑诞生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指出:“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20199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被授予“最美奋斗者集体”荣誉称号。

20世纪50年代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自治区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19478月,内蒙古军政大学成立;195011月,内蒙古妇女干部学校建立;19525月,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农业技术学校(后改称农牧学校)相继成立;195211月,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成立;19537月,内蒙古自治区蒙文专科学校成立;19569月,国家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成立;195610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回民中学——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正式成立;195710月,内蒙古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正式开学;195712月,内蒙古艺术学校成立。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的10年间,一大批各类学校相继成立,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内蒙古师范学院在乌兰浩特市的成立,内蒙古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正规的高等院校,标志着内蒙古的文化教育事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自治区成立5周年时,小学达9615所,比1947年增长近1.55倍;学生68.4万人,比1947年增长2.2倍,其中蒙古族学生较解放前增长10倍以上;中等学校达46所,比解放前增加24所,学生1.3万人,比解放前增长4.5倍,其中蒙古族学生增长9倍。到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时,高等院校发展到4所,各族大学生2500多人;中等学校130所,在校生8.3万人,学生数量比1952年增长5.4倍;小学增至10064所,在校生87.3万人,比1952增加18.9万人,增长27.63%;总计各级在校生95.85万人,比1952年增加25万人。

在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学校向工、农、牧劳动人民开门的方针。党和政府鼓励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并在校址选择、课程设置、助学金待遇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对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全部实行免费教育。195492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实施办法》,对高等学校和工农速成中学的助学金标准作了适当提高,对普通中学中蒙古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助学金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一五”期间,国家对教育投资(包括教育经常费和基建投资)由1952年的1,074万元增加到1957年的2,780万元,平均年递增21%,高于自治区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一面锦旗一片心,句句话语感党恩。这面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代表敬献毛泽东主席的锦旗,凝结着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关怀,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对人民领袖的感恩、拥戴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生动实践。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贺匾“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浓缩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嘱托希望,激荡起草原儿女的满腔豪情。各族人民心向党,站在草原望北京。今天的内蒙古,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奋力续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