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以“四个着力”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日期:2024/12/04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   字号:[ ]

西南民族大学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从健全体制机制、突出教育引导、坚持严管厚爱、有效关心关爱等四个方面着力,立足实际,多维发力,弘扬“师德”,提升“师能”,增强“师责”,各族教师秉持“明道信道、立德垂范、业精善学、敬业爱生”的教书育人传统,传承“好老师是学校从骨子里长出来的优良品质”,不断巩固“好学校、好老师和好学生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历史底蕴,始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一是坚定政治立校,着力健全体制机制,深化党建引领赋能。注重优化顶层设计,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配齐建强基层队伍,构建学校部门“横向联动”和校院“纵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三线联动”机制,在委属高校和四川高校率先出台《基层党组织推进“互融双高”实施方案》,围绕党建强基、理论导航、主线贯穿、组织推动、改革提升、干部支撑、考核保障等7大任务制定50项具体举措,共同塑造党建引领“大先生”涵育的良好生态。全面推进教师党支部建设,探索“科学设置组织—选优配强书记—加强规范建设—构建责任清单—创建示范标杆”的“五步工作法”,破解支部工作堵点难点,真正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支部、落实到每名党员。“双带头人”培育工程100%全覆盖,创建了“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石榴籽工作室”等品牌。建立教师党支部“三必”机制,形成教师党支部参与重要事项政治把关的长效机制。

二是坚持“铸牢”主线,着力突出教育引导,强化立德树人使命。完善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建立以党建工作体系带动教师理论学习的机制,坚持“两个必修课”全覆盖,即将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学习必修课,引导教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五观”教育、法纪教育、廉洁教育以及课堂学术纪律教育作为培训必修课,实现全校教师教育培训全覆盖,从根本上培根沃土、强基铸魂。特别是学校将落实“铸牢”主线要求、树立正确民族观,作为最大“师德”,倾心打造立体化、交互式“大思政”矩阵,全校教师同上“铸牢”系列大思政课。今年以来,校领导带头讲、名师名家重点讲、中青年教师跟进讲、广大校友示范讲,共举办大思政课26次。先后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专项行动,打造了“师德师说”“和合弦歌”2个活动品牌,先后有60余位教师分享师德故事、讲述校史底蕴,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爱校荣校意识和教书育人自豪感荣誉感。构建分层分类教师培训体系,开展新入职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入职宣誓活动,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类别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重视社会实践教育,连续举办4届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营,加强青年教师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教师自身道德涵养和理想信念,始终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追求贯穿教师生命生长的全周期、全过程。

三是持续固本培元,着力坚持德法并举,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切实发挥管根本利长远作用。出台《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把“有德+育德”标准贯穿教师“入口”“流动”和“考核”全过程和教书育人各环节,把师德要求贯彻到党支部、教研室等基层组织。建立以“四有”标准为核心、以“四主”要求为内容的教师荣誉制度体系,出台《教职工荣誉体系实施办法》,表彰师德楷模,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选派700余名专任教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在近距离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身作则,不断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和职业成就感。纵深推进师德专题教育,注重将师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纳入日常理论学习和各类培训体系,及时通报学校师德师风有关案例,通过惩处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引导教师以案为鉴,自觉提升师德素养。重视师德考核,建立跨部门协同审查机制,把是否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作为师德考评关键指标,对有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言行和学术观点及师德失范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将师德第一标准贯穿人才引进、岗位聘用、评优选优、年度考核、项目申报等教师管理各环节。

四是有效沟通交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教师归属感。只有知道教师想什么,才能把工作做扎实。学校印发《校院两级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师生党支部工作制度》,常态化开展校领导与教职工面对面机制。连续两年对全校所有学院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专项调研,累计问卷调查、访谈教师4000余人次,不断加强政治引领和关心爱护,确保学校改革不失靶心,让教师更加理解、信任、支持学校。研究出台《预聘制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高级职称准聘制办法》,探索合同制、聘用制流转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动态优化管理,让青年教师充满希望、奋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