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礼成人生①丨摇篮边的祝福——中国人的诞生礼

日期:2023-01-16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字号:[ ]


  婴儿呱呱坠地后隆重的庆生仪式,周岁礼上令人期待的抓周仪式,象征着圣洁美好的婚礼,体现谦虚礼让、长幼有序的长幼礼,蕴含尊师重道之美德的师生礼……这些丰富的人生礼仪与社交礼仪,从古至今蕴化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是拥有悠久礼乐文明的礼仪大国,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天地协调的自然伦理、以祖先纪念情感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推崇君师为政教的政治伦理,这三者是“礼”的核心内涵,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

  新的社会生活自然也需要相应的礼仪,传统礼仪遵循的三大伦理原则在当代社会必然发生根本的性质变化——

  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而不是对天地神灵的被动膜拜;

  更强调家庭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而不是上下尊卑的严格等级区分;

  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牧民”统治。

  今天起,“道中华”推出《礼成人生》系列文章,为您讲述中华民族礼仪的文化底色,解读礼仪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

  诞生礼是中国传统的民俗之一,通过代代相传依然保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期,道中华专访辽宁大学文学院邵凤丽,为大家解读。

出生报喜悬弧帨

  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宗法社会,子嗣绵延非常重要,只有有了孩子,才能保证家族未来的发展。在民间社会,生育子女又叫做添喜。当新生儿一降生,主人就要到亲戚、朋友、邻里家去报喜。在传统社会,报喜的礼仪根据性别差异,有所不同。古人把生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表示尊贵;把生女孩子称为弄瓦之喜,表示卑顺。直到现在,在一些地区还有大、小喜之分,生男孩为大喜,生女孩为小喜。在湘西地区,报喜时要准备鸡。如果生的是男孩就用公鸡,如果是女孩就用母鸡,如果是双胞胎就用双鸡。同时还要准备两斤酒、两斤肉、两斤糖。
  孩子出生之后,除了向亲邻报喜外,还要在自家门外悬挂新生儿诞生的标志。诞生标志一方面向外人提示产妇和婴儿的住所,防止不知情的人贸然进入,带来邪秽气,影响产妇和孩子的安康,也提醒一些特殊的人自动回避。另外,明确标示新生儿的男女性别,用象征物寄寓对新生儿的祝福和殷切的希望。

  早在先秦时期,《礼记》中记载:子生,男子设弧於门左,女子设帨於门右。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孩,就在门左挂一张弓,后来称生男孩为悬弧。如果是女孩,就在门右挂帨,即佩巾,似类于现在的毛巾。悬弧、挂帨,实际上是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在诞生礼仪上的具体体现,是对男女两性未来不同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的预设。

清彩帨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洗三添盆佑康健

  按照中国传统礼俗规定,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俗称洗三”“洗三朝”“三朝等。目的是洗除污秽,保证婴儿健康,同时寓意洁白做人、增加胆量。这一习俗早在中古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北魏时,冯翊公主生子三日,皇帝到来,赐予锦绣彩缎。唐代王建《宫词》中说: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所谓洗儿钱,是唐代特制的一种的喜钱。这首诗说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为安禄山举办洗三礼。
  宋代时,洗三礼依旧盛行。据苏东坡说,宋时闽地百姓三日洗儿,家人以及客人都要戴葱、钱,目的是祷祝此儿聪睿、进财。苏轼添第四子时也举行了洗三活动,他也去参加朋友孙子的洗三礼,写了一首《贺子由生孙》诗,昨闻万里孙,已振三日浴。梅尧臣家洗儿时,欧阳修等人往贺,但都不用带礼物,而是一人一首贺洗儿诗。梅尧臣答谢时也不发洗儿钱,同样是以洗儿诗相酬,夜梦有人衣帔蜺,水边授我黄龟儿。明朝我妇忽在褥,乃生男子实秀眉。

  在北京雍和宫的法轮殿五百罗汉山前,放着一个精美的鱼龙变化盆。据说,清乾隆皇帝生下三天曾用它洗过澡,所以又称为洗三盆

鱼龙变化盆,乾隆洗三盆,现藏于北京雍和宫。(图片来源:网易号家住大兴

  东北满族民间也有为新生儿洗三的习俗。洗三之礼一般都是请接生婆或儿女双全的老太太(俗称姥姥)来主持。当日,将姥姥用车接到家中,老人在炕上坐好,由别人端来给孩子洗浴的大铜盆,盆里盛着事先用槐树枝、艾蒿叶、花椒等浸泡、熬煮过的洗澡水。前来参加洗三礼仪的亲朋好友纷纷将带来的银钱、鸡蛋、红枣、花生等礼金和礼物扔进铜盆里,俗称添盆。接着,由姥姥给婴儿洗澡,边洗嘴里还要叨念一些吉利话。然后,再用艾叶团和姜片灸灸孩子的脑门及身上的重要关节,据说可以驱灾避瘟,使孩子免生灾病。最后,姥姥要用事先备好的一段葱白在婴儿的屁股上轻打三下,边打边数叨: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如此,整个洗三礼仪方告结束,婴儿的父母赏姥姥洗儿钱

添盆。(图片来源:今日头条号历史中郎将

满月百天贺生子

  满月礼也叫弥月礼。宋代时,满月礼十分盛大。《东京梦华录》记载:到满月的时候,亲宾盛集,在盆中烧了香汤,撒钱于汤中,称添盆,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馈赠礼仪。一般是女性长辈送礼,礼品多是小儿衣物。山西俗谣云:“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将来。《浦江风俗志》记载江南的满月礼品馈赠习俗说:婴儿满月时,岳家要挑洋篮担送礼,俗称拿满月篮内装面、粽、馒头、活鸡一只,婴儿用之帽、鞋、袜、衣服等物;家贫者则拎杭州篮,内装面条等物,婿家则发帖宴请亲朋戚友,俗称'满月酒,古称弥月酒

杭州篮。

  满月除了亲朋送礼贺喜、主家设宴款待客人以外,还有剃胎发、出门游走、兜喜神圈等活动。给孩子做满月主要的意义是让孩子被大家接受,成为家族社会的一员。鲁迅在《野草·立论》中说: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和满月礼相似,婴儿百天时也要举行大型庆祝仪式。百天,又称百岁、百晬、百禄等,是在新生儿百天的时候举行的庆祝活动,意在祝福孩子健康长寿。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又称百岁)。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说:一百日,曰婴儿百岁。这一天的主要习俗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挂百家锁、宴饮宾客等,意在将小孩带入亲友之中,依靠众人养护。

爷爷带孙子吃百家饭。(图片来源:网易号大咖在说史

周岁抓周验志向

  百日过后,新生儿迅速成长,坐立、爬行,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了一周岁的时候,就要为孩子举行周岁礼,亲友祝贺,置办酒席。周岁礼是诞生礼结束的标志,预示着婴儿阶段的结束,幼儿阶段的开始。

  周岁礼的主要习俗是抓周,检验小儿未来志向。魏晋南北朝,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江南地区也有试儿风俗。小孩周岁时,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孩用弓矢纸笔,女孩用刀尺针缕,再增添一些饮食之物及各种玩具,放在孩子面前,观察孩子拿了哪种东西,以验贪廉智愚

  到了宋代,这种习俗已经非常普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东京有试晬的习俗。在孩子一周岁时,在地上放一个大盘子,里面装着大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然后观察孩子先取哪一种物件,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还说此小儿之盛礼也

IMG_262

清代银质抓周盘。

  元代和明代,此习俗更加盛行,被称之为期扬,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试周之称。《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这年正是你的周岁,我去给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摆了许多的针线刀尺、脂粉钗环、笔墨书籍、戥子算盘,以至金银钱物之类,又在庙上买了许多耍货,邀我进去,一同看你抓周儿。《红楼梦》中宝玉落胎衔玉,故而取名宝玉。宝玉周岁时举行抓周礼,别的物品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这样他的父亲贾政勃然大怒,说将来酒色之徒耳

宝玉抓周。(图片来源:电视剧《红楼梦》截图)

新生命名以正体

  古人云:名以正体。名是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因而命名礼尤为隆重。在中国古礼中,名要在出生后确定下来,待到加冠成年之时再命字。《礼记·檀弓上》上记载周朝的命名制度小的时候称呼名;等到二十岁举行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之后就会称呼其排行,或伯或仲或叔或季;死后称其谥号。
  按照《礼记·内则》的记载,先秦时期命名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内,父亲不入产房,只能经常派人去慰问,显示对妻儿的关心。三个月后,命名礼择日举行,家庭中重要人物,如祖母、伯母、叔母等,以及父亲为孩子请好的老师(或保姆)都来参加。当天,母亲先行沐浴更衣,孩子也剪去了胎发,并留一部分挽一对角儿。仪式开始时,母亲抱着孩子走出来,辈份最尊的女性家长先看婴儿,并喊着母亲的姓氏说:某某氏,今天要让孩子拜见父亲了。当父亲的回答说我一定要好好教养他,使他守礼循善。然后,父亲走上前去,握过小孩的右手,十分郑重的为其命名。之后把孩子交给仆人,仆人把名字告诉其女性长辈。再告诉管家,由管家告诉其他男人,让全家人都知道孩子的名字。接着,要把孩子的出生的年月日时等信息记录下来,转告闾史(闾里的小官吏)。闾史会把孩子的姓名以及出生信息写成两份,一份在闾府保存,一份上交到州府收藏。从此之后,如果不发生改名情况,命名礼上所给予的这个名,随伴孩子终生。

礼记·内则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

  不过,由于时代、各地风俗及个人身份不同,命名的时间也不仅仅是在三月之末。《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儿子官哥儿,就是洗三这天取的名。唐代还有满月命名的习俗。大诗人白居易的谈氏外孙女,农历1124日生,到小年1224日满月,家人举行了隆重的满月礼。作为外公的白居易,自然受到邀请,并为外孙女取名引珠

IMG_265

《康熙字典》,起名常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诞生礼具有礼俗互动的中华文化特色。作为生命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礼仪,诞生礼具有强烈的儒学底色,无论是弄璋、弄瓦,悬弧、挂帨,还是父命子名,都体现了儒家子嗣绵延、男女有别的礼仪观念。同时,诞生礼也具有浓厚的世俗色彩,人们给新生儿洗三、做满月、抓周,试图通过世俗的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表示祝福和护佑。在历史发展中,诞生礼就这样在古礼与习俗的相互交织中,共同承担起护佑新生命、祝福美好人生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诞生礼不仅是为了庆祝一个自然生命的诞生,更是借此礼仪表达整个社会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未来角色的期待。

作者简介:

邵凤丽,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辽宁省民协理事。先后在《光明日报》《民俗研究》《文化遗产》等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山西闻喜裴柏村的个案研究》等多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华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