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各民族深度互嵌

日期:2023/09/18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司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如何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实现深度互嵌,建构有效的促进机制,是乡村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西南民族大学调研组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新都桥镇、道孚县八美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沙耳乡、小金县四姑娘山镇、红原县瓦切镇及邛溪镇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发现,在党的政策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民族地区开展创业活动,带去了先进的理念、技术与管理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问题,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区转型发展,促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实现深度互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乡村社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创业者主动与当地群众互动交流,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调研显示,创业者主动与当地群众交朋友、融入当地社会网络;招聘、培训当地员工,建立情同一家的良好关系;主动与当地供应商、同行建立合作互赢的关系。同时,创业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重阳节慰问老人,组织各类捐赠活动等。二是创业者引导各族群众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相关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和水平。三是创业者充分发挥连接各方的桥梁作用,提供交流机会。创业者自身与社区各族群众频繁互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广大游客与社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比如,一些民宿经营者会主动给游客推荐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品。

促进乡村社区转型发展和身份认同。一是有效推动乡村社区的转型发展。调研发现,建设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了治理机制的优化,更好促进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形成了整个社区居民认同的共享身份。共享身份能够促进社区团结和资源调动,推动社区转型发展。二是增进了外来创业者的身份认同。以八美镇雀儿村为例,全村144户农牧民中有85户开办藏家乐,当地民居负责人在客房满房的情况下,给顾客推荐其他民宿的标准是“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谁家的房间干净卫生,就给顾客推荐谁家”。而外来创业者也深度融入当地社区,将其视为“第二故乡”。社区的转型促进了身份的认同,形成更优越的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各族群众的创业热情。

引领乡村社区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盘活资源,增加居民收入。创业者创办的民宿、酒店、餐厅等规模虽小,但数量多,解决了大量乡村社区群众的就业问题。此外,创业者租赁经营场所及设备设施,也增加了乡村社区居民收入。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振兴。创业促进了民族地区乡村社区产业发展,以康定市新都桥镇为例,当地民宿和酒店从2012年的30余家发展到2022年的300余家。创业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改善了社区创业及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当地农牧民围绕衣食住行参与创业,推动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提升乡村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层政府在与创业者互动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了解创业者诉求,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难题。

调研表明,创业在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应立足实际,从多方面着手,更好发挥创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

一是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改善社会环境、产业环境,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氛围,吸引更多人返乡入乡创业。

二是促进全方位嵌入。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三是将创业活动与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有机融合。可以通过集体经济与创业者建立多样化的合作关系,从场地及设施租赁转变为共同投资、相互持股等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为低收入群体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支持,激发其干事创业积极性,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因地制宜开展创业引导。返乡入乡创业是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重要途径,应从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科学规划民族地区乡村社区产业发展,加强创业者与乡村社区的互动,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西南民族大学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