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安定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期:2023/11/23  来源:甘肃省民委   字号:[ ]

近年来,甘肃安定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实化具体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举措,着力打造创建工作“安定品牌”,奋力书写民族工作“安定实践”,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安定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有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引导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一是把牢“主方向”。安定区委常委会会议、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和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领导班子会议、党员干部会议、专题培训会,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系统学习掌握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全力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建好“主渠道”。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精准滴灌、抓点示范,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打造“八进”活动示范点108个,同时,创新开展“8+N”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增点、延链、扩面至“十进”活动。三是打造“主阵地”。打造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个、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1个、主题展馆1个,主题广场、主题街道、主题社区和主题小区各7个。同时,围绕做好城市工作,积极打造面向各族居民的“五心”“五型”“五微”优质服务社区,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四是唱响“主旋律”。创新开展第27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石榴杯”民族团结进步群众性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剪纸展览、有奖征文、主题歌曲征集、诗歌朗诵会、中学生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创新设立新莽权衡文艺奖,新创排大型现代纪实秦腔剧《大坪故事》,《许铁堂》荣获第十届敦煌文艺奖,《潞安州》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创作民族团结主题歌曲《安定·安定》《民族团结进步歌》,原创小品《连心桥》《花儿·饭庄》等文艺节目,举办第三届乡村旅游节、第二届社区睦邻节等系列节会,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聚焦有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新开展“五个百万”活动和“陇中红石榴”品牌塑造工程,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一是“百人志愿·万人雨润”活动,组建23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春雨团”,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各族群众,关爱城乡困难群体,办理民生实事,让“春雨团”真正成为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员、乡村振兴帮扶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风文明引导员、民生实事办理员。二是开展“百场培训·万人教育”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宣讲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把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重要内容开展学习培训。三是“百米长卷·万人签名”活动,在区、乡镇(街道)两级启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米长卷·万人签名”活动,形成了各族群众“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迈进。四是开展“百场观展·万人参与”活动,组织全区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及学校、医院等各行各业赴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展馆参观学习。五是开展“百位典型·万人感动”活动,对近年来受到命名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及示范单位、示范家庭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了弘扬社会正气、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风尚。六是实施“陇中红石榴”品牌塑造工程。开展创作一首主题歌曲、设计一个品牌LOGO、创建一批互嵌式社区、挖掘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制作一批文创宣传品、创排一台文艺节目、拍摄一部专题片、选树一批形象代言人、建设一批主阵地、组建一支服务队等“十个一”活动。

聚焦有效,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各族群众共同迈入小康社会。一是聚焦产业发展。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加快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综合示范、现代种业、绿色蔬菜、生态草牧“四大产业园”建设全面开启。二是聚焦民生改善。加快“惠民生、解民忧”,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社会事业接续给力,社会保障更加坚实,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施重点教育项目,城区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启动高中阶段“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教育“四名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全科合格率居全市第一。实施重点卫生项目,区乡村三级医疗资源优势互补、布局更加合理。三是聚焦群众增收。把稳岗就业作为促进各族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输转扩就业、就近就地就业和服务保障稳就业,实现就业“量”“质”双提升。健全“培训机构+劳务中介+信息平台+就业企业”一体化新模式。依托合作社、就业工厂、产业园区和工程项目,帮助群众“家门口”就业。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扩大就业容量。落实稳岗拓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密切关注脱贫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确保各族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2021、2022年连续荣获“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称号,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