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积极落实“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日期:2023/05/3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委   字号:[ ]

今年以来,赤峰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通过打造“三大平台”、实施“三项举措、聚焦“三个重点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打造“三大平台,激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动能

一是打造跨旗县景区联动平台。将冰雪、沙漠、草原等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非遗民俗展、摄影体育、美食体验、冰雪运动、沙漠越野等文旅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在景区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各族游客在潜移默化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政府搭台、地区协作、部门助力的良好局面。

二是打造城乡旅游互通平台。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结合旅游民宿集聚区,融入文化创意和地域特色,建设了喀喇沁旗马鞍山、敖汉旗三十二连山、宁城县紫蒙湖等一批旅游村镇和特色旅游目的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城乡旅游新格局。

三是打造新媒体创新平台。扎实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智慧旅游服务应用推广,结合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在推介文旅资源时注重布局新媒体矩阵,通过视频、图文直播等方式,整合包装发布赤峰市历史、文化、地理、风物、非遗等内容,利用横向矩阵突出特色、纵向矩阵打通服务链,实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精准整合创新,给各族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极大的提升了赤峰市旅游形象品质和品牌知名度。

二、实施“三项举措,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嵌式发展新格局

一是强化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断加强市内外联系对接,着力健全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信息互通、人员互动、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健全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社区村)四级社会管理服务机构,全面推行“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模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参与社区自我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社会条件。

二是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围绕抓实供需、搭建平台、促进改革、优化服务等环节,以加大岗位开发、拓宽就业渠道为切入点,开展“送岗位、送服务”活动,实现岗位信息“大推送”,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壮大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基础。

三是不断深化宣传教育。动员引导各旗县区乌兰牧骑、城市乌兰牧骑小分队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充分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展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三、聚焦“三个重点,探索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教育新路径

一是聚焦培根铸魂。通过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课程、开展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利用校园、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场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积极营造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氛围;组织青少年学生到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观摩学习和主题教育研学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在共学共乐中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自觉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基因。

二是聚焦结对交流。搭建“双校双向联盟”合作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京蒙帮扶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教育教学结对帮扶活动,发挥各自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建设方面的优势,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高质高效协调发展。

三是聚焦文化浸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开展“青春致敬二十大 籽籽同心话团结”等各类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