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记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日期:2021/06/28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

孔繁森,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从进藏第一天起,他就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西藏各族人民。在藏工作历时十载,他先后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在岗巴3年,孔繁森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他们结下深厚的情谊。岗巴县海拔4700米,空气含氧量少,下一次乡要一个多月,到最远的乡村需要走十天,有时一天也找不到一个村子。孔繁森和当地干部一样,吃糌粑、喝酥油茶,一开始并不习惯。由于缺乏维生素,他出现了头发脱落、口腔溃疡、嘴唇开裂、指甲变软、体重下降等情况。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孔繁森融入当地工作生活的脚步。他把这片土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参加藏语培训班,认真听,卖力读,很快掌握了32个藏文字母和常用会话。他克服高原反应,学会了骑马,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方式。

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89年11月,孔繁森在驱车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发生车祸。他在病房躺了十多天,还未完全康复就提前出院。在把别人送的水果和营养品都送到敬老院后,他便带领考察组到北京、重庆、杭州、合肥等地的16所中学看望西藏班学生。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各族农牧民称孔繁森为“药箱书记”。看到群众缺医少药,粗通医术的孔繁森,每次下乡都身背药箱,义务为群众防病治病。

1994年2月,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让还没解决温饱的阿里雪上加霜。雪灾增加了数以万计的灾民,50多万头牲畜冻饿而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孔繁森带领工作队踏着齐腰深的积雪,深入受灾最严重的革吉、改则两县,把每户牧民的受灾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挨家挨户走访牧民、分发救灾物品和救济款。27日凌晨,孔繁森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天旋地转。有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的临近。他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在笔记本上给同行的小梁写下了遗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令人痛惜的意外发生在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因为一场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0岁。人们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在藏十年,孔繁森为西藏的发展呕心沥血,倾尽所有。他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在阿里烈士陵园,刻在纪念碑前的对联述说着人们对孔繁森的敬佩,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2009年9月,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孔繁森获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由中宣部等八部委和单位联合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中,孔繁森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