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活动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上海知青医生姜万富:用最好的年华诠释职守
日期:2021/06/28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位于昆仑山深处,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条件差,少数民族同胞比例较高。从17岁离开上海来到新疆,从医40多年,姜万富走遍了这里上百个放牧点的沟沟梁梁。他用炽热的真情和医者的仁心,守护着当地农牧民的生命健康。
时间倒回至1966年7月17日,17岁的姜万富作为支边青年,和1900多名知青从上海北站坐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车。年轻的心被崇高感激荡着,向西、向西!然而,西部的荒凉让从没出过远门的年轻人始料未及。列车隆隆,进入河西走廊,越往西、越荒凉。坐了3天4夜的火车,又坐了整整7天汽车,姜万富才到达叶城二牧场场部——一个零星盖着土房子的居民点。
支边之前,知青们都作了吃苦准备,但“出乎意料的苦”——开荒,让大家始料未及。挖土、挑土,每天劳动11个半小时,每15天休息一天。“早晨,我们灰头土脸地从15个人睡在一起的地窝子里钻出来(因为墙顶会掉土),先挥舞上1个半小时铁家伙挖土,然后再洗脸刷牙吃饭。天气稍冷,毛巾便冻得铁硬。”姜万富回忆道,每人一个馍、一份咸菜,连吃带休息半小时后,大家又被“当当”的钢管声唤起,重新上工。为了节省时间,稍远一些的工地,中午有人专门送饭。
引水开荒、种地放羊……一年后的9月28日,组织上派人把姜万富从地里叫回来,安排他去学习医学知识,当卫生员。那一刻,姜万富在心中立下誓言:用一生的时间,做一名真正的医生。后来,牧场又送他去进修外科一年。他非常珍惜这次进修机会,没日没夜地努力学习,因为他知道:未来,牧场各族兄弟姐妹的生命健康就和他的医术拴在一起了。姜万富也由此成为二牧场建场20多年来的第一个外科医生。
成为医生后,姜万富经常下牧点,一转就是十天半个月。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治病救人需要争分夺秒。寒冬深夜,顶风冒雪抢救病人,对他来讲是很平常的事情。从小没了父亲的吐孙姑·阿吾提,在8岁时误食毒药,被姜万富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说起姜万富,吐孙姑·阿吾提总说“他像父亲一样”。上了年纪的买提努尔患有肺心病、哮喘,他说自己一发病,不分白天黑夜都要找姜医生。他把姜万富的电话号码写在纸上,放在家里的电话机旁,以便发病时家人能第一时间联系姜万富。
1977年,姜万富在二牧场建起了手术室。一张简易手术床、两个操作台和一盏陈旧的9孔无影灯,在这样一间简陋的手术室里,姜万富做了2000多例外科手术,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这里,成为牧场职工和周边各族群众的生命之舟。为了用好这个手术室,姜万富用一年时间掌握了肠梗阻、胃切除及一般骨科手术,还有妇产科的人流、绝育、宫外孕、剖腹产等手术操作规范,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上世纪80年代,许多同姜万富一起来的知青,陆续都回城了。远在上海的姐姐、姐夫,多次来电话让他回去。思来想去,他还是留在了新疆。姜万富说,他的医疗技术若放在上海,可能不值一提,但在二牧场,就像维吾尔族老乡称呼的那样,他是乡亲们需要的“大医生”。
43年,近15700个日夜转瞬即逝,姜万富和他的诊所每年的接诊量在1.1万到1.4万人次,这还不算出诊和巡诊。2009年8月,姜万富60周岁,他退休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上海。而昆仑山里的乡亲们生了病,还是会给他打电话,要找他“看病”;杏干和葡萄干晾好了,会给他寄到上海。
回想起在牧场的从医生涯,姜万富说,他爱这个职业,病人的信任和期待的目光让他无法推托,为病人解除病痛,确实是一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