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 > 经验交流
共建共治 共享共融 推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日期:2020/09/30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办事处党工委
新碶街道位于宁波市北仑区中心城区,下辖20个社区,2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0余万人,少数民族成份25个5000余人,流动少数民族约占60%,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输入型散居地,呈现来源广泛、民族成份和职业身份多元等特点。近年来,新碶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区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搭建网格化组织体系、创新协同化治理机制、社会化治理模式,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街道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融。芝兰社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等荣誉。2020年,新碶街道荣获“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一、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网格化组织体系,实现民族工作共建共治
一是片区党委领航。组建由3社(区)3村及32家含城管、工商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片区大党委,并挑选部分少数民族党员担任联络员,在社会治理中,形成协商共议格局。二是社区党委支撑。芝兰社区结合实际,下划7支网格党支部,并成立街道首支功能性党支部,吸纳各族党员。在社会治理中,党员以“物业协作协商”为平台,将“党建+民族工作”力量渗透到小区治理及品质提升工作中。三是社会团体辅助。14年前,芝兰社区成立首支社会组织——民族联谊小组,如今社会组织逐渐由自由发展形成转变为按需孵化,专业培养,目前,芝兰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已达到53支,形成了完善的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明共创、发展共商的互动格局。
二、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协同化治理机制,实现民族工作共治共享
一是聚焦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管理问题,实施“两头对接”协调机制,主动做好与流出地对接工作,先后与新疆墨玉县、青海化隆县回族自治县建立“两地合作办公、双向服务管理”协调机制,有效破解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管理难题。二是聚焦少数民族商户文明经营问题,组建由58家少数民族商户组成的餐饮监督小组,实施“商户自治+小组监督”协调机制,制定文明经营工作条例,送政策到每家商户。同时,通过开展走访慰问、评选文明商家、消费者点赞文明经营等活动,加强教育引导,形成文明经营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四微”建设模式,新锲街道是“四微”建设的发祥地,通过以“微组织”健全工作网络、以“微窗口”强化公共服务、以“微热线”畅通诉求渠道、以“微平台”促进共建共融。以“四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被列为全国首个城市民族工作省级地方标准,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
三、强化服务理念,创新社会化治理模式,实现民族工作共治共融
一是建设文化宣传阵地。依托辖区内北仑区民族工作展示中心,通过社区石榴籽展厅、石榴籽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其中,社区石榴籽知识馆成为宁波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300多批次,1万余人次。二是搭建文化服务平台。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文化走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联谊活动,组织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饺子、裹汤圆,其中“民族之花”文艺专场演出活动连续开展了14年,“文化走亲”活动500余场次,为12万余名群众送去“民族文化大餐”,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建立各类各民族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助困帮扶、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主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辖区内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纷纷通过捐款捐物、参加志愿服务等形式,投入到抗疫斗争之中,少数民族餐饮商户共同发起了“深夜食堂”爱心行动,为一线的执勤人员送去暖心夜宵,决定疫情不结束,送馕行动不结束,新碶街道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通过这次各民族携手抗击疫情,变得更加鲜红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