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族建筑之约—— 记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麦贤敏

日期:2019/11/28  来源:人事司  字号:[ ]

麦贤敏,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交通与都市国际研究中心出站博士后。现任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川西北民族地区小城镇与乡村建筑适应性技术研究、民族建筑保护与传承。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中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各1项。

麦贤敏教授(左二)指导学生


  39岁的麦贤敏是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创新性开发的道路上,这位年轻的学者已经跋涉了多年。

  萌芽:爱上民族传统建筑

  1999年,19岁的麦贤敏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她被建筑独特的结构之美和艺术之美深深吸引。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麦贤敏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继续深造。如同一粒种子,她在建筑研究的土壤里汲取养分,拔节孕穗。

  2011年,麦贤敏赴西南民大任教,开始钻研建筑与规划、民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

  民族地区传统建筑的研究需要因地制宜。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实地调研成了麦贤敏的必修课。她的第一次调研,是去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西索民居进行测绘。

  下车伊始,陌生的语言和风俗令麦贤敏有些忐忑。然而,看到纯朴的村民们后,她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村民们的耐心讲解和积极配合,使麦贤敏对民族地区和民族传统建筑的感情愈发深厚,更坚定了她致力于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保护和传承研究的决心。

  数年来,麦贤敏走访了80多处村落,记录文字10万余字,10多个笔记本被写得满满当当。其中,走访调研历时最久的一次是在阿坝州,本不会讲四川话的她,在待了近1个月后,也可以用四川话与当地群众交流自如了。当她回到成都和同事展示这一“新技能”时,大家都笑她,“你这个四川话,讲得很地道。”

  四川西部地处地壳断裂带,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由于村民们修复和重建民族传统建筑的技术有限,保存完整的传统民居已经越来越少。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麦贤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麦贤敏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生活环境质量评价及情景模拟分析的民族地区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中,找寻影响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鲜水镇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空间演变规律,为鲜水镇量身定做发展策略,让古老的城镇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光彩。

  而在主持的另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嘉绒藏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丹巴地区为例”中,麦贤敏着重探索少数民族民居的可持续性发展,致力于探索嘉绒藏寨旅游业发展的和谐互促机制,为当地建筑文化的发展模式提供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持。

  耕耘:潜心无言的一线教师

  上课铃声响起,麦贤敏快步走进制图室,双肩包还没放下,便迫不及待地询问:“先看谁的模型?”话音刚落,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拿着模型涌了上去。她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点评着每一件作品。这是一堂给大一新生开设的建筑设计基础课。

  “我喜欢给大一的学生们上课。”麦贤敏说,“看到他们,仿佛看到20年前的自己。在老师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我,现在又引领学生进入建筑学殿堂,我觉得这是一项极其神圣的工作,是一种教学相长的传承。”

  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麦贤敏都会在上面盖一层硫酸纸再进行批改。“一笔一划都是孩子们的心血。”麦贤敏说。

  “每次看到麦老师的这个小举动,我都觉得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鼓励。就想着,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麦贤敏的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她。

  麦贤敏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对于低年级的本科生,她注重基础教学。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麦贤敏则侧重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她通过分享自己多年的求学经历和科研经验,引导学生们发现和挖掘专业问题,并指导他们研究课题。

  在麦贤敏的指导下,城乡规划专业1603班的学生洪晨,参加了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举办的“我看乡愁——大学生随行传统村落调研实践大赛”。

  “有一次,我给麦老师发信息咨询问题,当时已经是凌晨了,可她还是很快回了信息。”洪晨说。在洪晨的眼里,麦贤敏亦师亦友。“麦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让我受益匪浅,如果有机会,我会像麦老师一样毕业后继续深造。”

  收获:积极向上的人生

  一台电脑、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办公桌上堆放着资料,角落里的置物架上全是专业书籍。同事们说,麦贤敏说话干脆、条理清晰,让人一下就能感受到年轻学者那股蓬勃向上的干劲。

  麦贤敏承担着本科生教学和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任务。2016年,她升任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院长。尽管身兼多职,麦贤敏在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中仍游刃有余。

  相对于西南民大其他的学院,成立于2010年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作为副院长,麦贤敏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学科行业态势,思考学院学科发展。

  2018年的暑假,麦贤敏几乎没有休息。假期结束后,城乡规划与建筑学专业教学就要接受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评估,麦贤敏和同事们在开学前一起完成了大量的评估前期报告。

  “只有在工作开始之前制定规则,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人,才能更好地统筹协调、事半功倍。”麦贤敏说。

  最终,该专业顺利通过建筑学专业及城乡规划专业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城乡规划与建筑学专业通过评估,这意味着我们在专业教学领域‘入行入圈’。”麦贤敏说,经过9年的建设,能够获得业内众多专家的肯定,这使他们十分欣慰。

  清华大学毕业后,麦贤敏的许多同学都选择了去一线城市或者国外工作,但她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决定在民族高校工作。“我觉得在民族高校发展这样的专业,可能更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麦贤敏说。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上学时,同学们都喜欢叫麦贤敏的昵称——“麦米”。“小麦和大米一样,是粮食也是种子。”麦贤敏说,她希望自己能如“麦米”一般,在孜孜求索的人生中,播下一颗种子,辛勤耕耘,努力生长,收获属于自己的成熟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