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同梦想 与时代共荣光——记民族团结杂志社汉文编辑部主任许鑫

日期:2019/11/28  来源:人事司  字号:[ ]

许鑫,民族团结杂志社汉文编辑部主任,先后获得国家民委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采写的报道多次获得国家民委“民族题材好新闻”“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等奖项,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主办的“中国梦 公仆情 劳动美”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公文写作技能大赛中获得“十篇好通讯奖”。主编了4本著作。

2007年,许鑫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支扎藏族乡正尕村采访时,与当地的藏族孩子们在一起。


  她曾一个人深入祖国边疆的村寨,记录下时代发展变迁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曾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和阳光明媚的黑海之畔,探寻着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在汶川地震重生后的山村里,在三省交错的崇山漫道上,她用专注而炽热的笔端,讴歌着多难兴邦的坚毅和决心,传递着贫困地区努力奔小康的心声。

  许鑫,民族团结杂志社汉文编辑部主任,一名民族新闻宣传战线上的编辑记者。她用自己的热情和深情,竭力为少数民族同胞奔小康的决心喝彩,为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变喝彩,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喝彩。

  青春的花朵绽放在民族地区的山水之间

  2006年,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许鑫,带着青春的梦想来到民族团结杂志社,成为一名编辑记者。这个活泼可爱的南京姑娘,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江南女子的婉约温柔,反而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韧劲。

  13年来,许鑫的足迹印在祖国大地的雪域高原、大漠戈壁、草原牧场、高山海岛,她用细致的观察和深情的文字,将采访的细节转化为丰满而生动的内容,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新闻报道作品。

  “在这个三口之家的两层小洋房里,6岁的大女儿或许从未曾远去,她就这样活在压箱底的照片上,活在一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中,活在黄小丽偶尔滑落的眼泪里。然而,生活始终在继续,在妞妞的脸上,新映秀人充满希望的笑容,或许更加令人动容。”这段关于羌族妇女黄小丽一家的故事,出自许鑫采写的专题报道《川——四川5·12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三周年纪》。

  2011年4月,在5·12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3周年之际,许鑫奔赴汶川县和北川县两地采访。半个月里,每天从天刚破晓一直工作到夜色沉沉。目睹地震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巨大伤痛,她克制着悲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采访中。

  “要想打动读者,首先要打动自己。”回顾这段采访经历,许鑫感到了一种力量——那就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凝聚力。也正是这次采访之后,许鑫慢慢明白了身为一名记者的崇高使命:“能有机会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们身为记者的光荣与使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每一点努力和成长,都与时代同在。”而《川——四川5.12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三周年纪》这一专题报道,也因主题鲜明、文字优美、情感真挚,获得2011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

  2013年12月,在武陵山区安张铁路沿线民族地区采访时,为获取第一手素材,许鑫每天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党政机关,了解这条从陕西安康经重庆奉节、湖北恩施,最后到湖南张家界的铁路修建过程,以及建成通车后给地方带来的影响。

  “一路下来,我带的两双运动鞋都磨破了底。”许鑫说。在南方潮湿寒冷的隆冬,她发着高烧,却坚持从安康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大巴车赶到奉节继续采访。最终,《安张铁路之梦,何时能圆?》《奉节,不愿被时代遗忘的江城》《恩施,百年梦圆之后的新梦想》3篇系列报道,获得国家民委2014年度“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

  从中国走向世界,她的笑容让北极也灿烂

  “部长先生,你知道北极熊正在‘减肥’吗?”在采访加拿大前印第安与北美事务部部长Henry Kudluk时,许鑫以一个幽默的问题开场,引出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世居居民影响的话题。

  2009年6月,应加拿大驻华使馆邀请,许鑫赴渥太华、努纳武特省采访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对加拿大因纽特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在北极地区的采访令我毕生难忘。我在极昼里和因纽特人长谈,早晨他们问我,你想去看北极熊吗?我们就坐上雪橇去了。”许鑫回忆道,虽然没看见北极熊,但光影下的冰川太美了,特别是当阳光洒在脸上时,感觉采访的疲倦一扫而光。

  在北极地区10天的采访,许鑫写下了《北极 因纽特人——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纪行》一文。加拿大驻华使馆公共事务参赞Patrice Cousineau认为,“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媒体对北极地区世居居民报道最深入、最全面的一篇文章。”

  近年来,许鑫先后应邀前往土耳其、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国家采访。正是对新闻理想的执着追求,令许鑫的采访报道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盛夏的果实酿成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的陈酒

  在民族团结杂志社的前辈带领下,许鑫逐渐成长为民族新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2012年,许鑫被任命为汉文编辑部副主任,并作为执行主编参与了杂志第一次由黑白到彩色印刷的改版。

  多年来,许鑫策划、撰写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专题报道。《和而不同,驻华使节眼中的少数民族》报道是我国民族新闻领域第一次有关驻华大使谈我国民族工作的融媒体系列报道。外事高端访谈对记者的政策把握、知识储备、英语水平等方面有很高要求。许鑫克服种种困难,一方面积极联系驻华各使馆争取采访机会,一方面主动牵头人民网合作,把采访对象请进人民网演播室进行视频直播。这组专题报道得到了国家民委、中央外宣办、人民日报有关领导以及驻华大使们的高度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杂志社推进融媒体报道的进程中,许鑫再次走在了前面。今年两会期间,她带领《中国民族》融媒体小组,拍摄、制作了微视频作品《雕塑一个最美的“石榴”,献给新中国70华诞》。该微视频同时在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首页精选推荐,创下杂志社首个微视频作品超过10万+点击量的记录。

  13年的工作中,许鑫参与策划、主持了许多开创性的报道:采访“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就的专题报道,回访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民族地区的专题报道,策划关于30多位部长以及各省区市一把手谈民族工作的特刊,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量身定做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新电影手册》……此外,她还撰写了一批政治性强、思想性高、理论性深的文章。

  “11年前,当我第一次翻看《中国民族》杂志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会与这本杂志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更没有想到,在她60岁生日的时候,我会为她写下这些文字。忆往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60年对于一本杂志来说,则意味着历经一个甲子的岁月所积淀下来的特质:使命、成熟和担当。”

  这段文字,是2017年许鑫为《中国民族》杂志创刊60周年写下的。这些文字中流淌着她与杂志共同的回忆,在这些回忆中,她就像一棵小树苗一样成长、成熟,变成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