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高荣

日期:2019/10/07  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字号:[ ]


56个民族,56个故事,56个儿女,56个祝福。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中国民族报社联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特别推出“70年•在祖国的怀抱里”大型报道,以文字、图片、微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再现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各族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和辉煌成就,表达各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愿。

门巴族


视频·门巴族丨高荣:雅江上的“领头雁”




祝 福

党的光辉照边疆,门巴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墨脱过去不通公路,现在公路修到了村里,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快。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祝愿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我们的西藏边疆稳固,我们的墨脱更加美好!


高荣:雅江上的“领头雁”


1993年,23岁的门巴族青年高荣从部队退伍,踌躇满志地回到家乡——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背崩乡地东村。4年后,他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过去了,地东村早已换了天地,高荣也已鬓染白霜。


墨脱,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地东村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是边境一线村,也是墨脱人口最多的行政村。高荣回乡时,村里还没通水、电、路,乡亲们生产生活困难。

在部队的3年,让高荣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也学到了一身本领。之所以坚定地选择回乡,是因为他有个朴素的愿望:用自己的所学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让门巴族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严峻的。刚回乡,高荣就发现了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村里修了5年的林贡日水渠,竟然还没有修好。

由于整个墨脱县都还没通公路,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全部靠翻山越岭、人背马驮,地东村老百姓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为了稳定农作物产量,地东村党支部从1988年起就带领村民修建林贡日水渠,希望解决饮水和灌溉的问题。然而,由于地东村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灾害频发,加之雨季降水集中,又缺乏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工程举步维艰。

为了啃下这块最硬的骨头,高荣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全身心投入到林贡日水渠的修建中。由于在部队时学习过小型水电站的发电原理,高荣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发电功能融入水渠修建中,在引入一渠清水的同时,也把村子的夜晚点亮!

说干就干,高荣组织干部群众,一方面加紧修渠,一方面翻越雪山,从墨脱县外驮进小型发电设备和小型机械化生产设备,利用已修好的部分水渠尝试水力发电。1998年,地东村诞生了墨脱县第一个小型水力发电设施,点亮了墨脱边境的第一盏灯!

有了电,就能启动小型机械化生产设备,水渠的后续建设进程也大大加快。到2001年,林贡日水渠初具雏形。此后,高荣又组织村两委班子带头修建农田灌溉支渠15公里,将支渠与林贡日水渠充分联系起来。到2016年底,地东村80%以上的耕地都能得到水渠灌溉,村民们从此过上了靠人不靠天的生活。

然而,高荣并不满足于此,因为小型水力发电设施规模小,发电不稳定。2001年,随着林贡日水渠基本建成,高荣又琢磨着如何提升水渠的发电能力,利用地东村海拔落差大的优势,建设水电站。

水电站的建设需要大型机械化设备,在公路没通的情况下,要将这些动辄几吨重的设备通过马队和背夫翻山运进地东村,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行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志。带领家乡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激发了高荣的愚公移山之志。巍峨的雪山,无法阻挡门巴人的脚步。高荣组织了所有能利用的人力物力,翻越海拔4500米的多雄拉山,将挖掘机、发电机等大型设备进行拆解,分批运送,然后到点组装。高荣和村干部带队,乡亲们人背马驮,一次次翻越皑皑雪山,经过大岩洞,跨过蚂蝗区,通过最窄处只有半米的老虎嘴,走过地质灾害频发、落石频繁的塌方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荣和乡亲们的不懈努力下,2005年地东村建成了墨脱县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水电站,有了比较稳定的供电,墨脱边境线的夜晚从此灯火通明。

教育是另一件让高荣挂心的事。以前,地东村的孩子要到10公里外的乡镇上幼儿园。“很多孩子不会普通话,六七岁了还不会写1、2、3、4……”高荣很是心焦。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终于建起了幼儿园,配备了2名老师,让学前儿童不用出村就能上学了。

立足地东村亚热带气候,高荣还带领村民建设香蕉、柠檬和加巴热米种植基地以及鱼塘,多途径提升村民收入。目前,村里603人只有4人未脱贫。

2016年12月,地东村公路建成通车。在村支部党员大会上,高荣号召大家,“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取得的‘第一’上,若不思进取,必将被‘超车’。”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认真研究,确定要把地东村建设成一个特色旅游村,为此规划了门巴民俗体验、门巴美食品味、漂流和溜索等项目。一幅崭新的边境乡村图景正在展开。

2019年,高荣被评为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然而,荣誉并没有改变他的公仆本色。每天早饭后,高荣一如既往地带领驻村工作队在村里走访,检查村里的道路、电站、水渠、油库等;他还入户和群众聊天沟通,看哪家有生产生活困难。他说:“只要走在村道上,看到家家户户国旗飘扬,老百姓的房子越来越好,边境一线和谐安宁,心里就会涌上一种幸福感。(中国民族报  夏禹  记者/肖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