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振兴民族乡村干在实处 建设全国示范走在前列

日期:2019/06/21  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字号:[ ]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  楼炳文

浙江是革命红船的启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了“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新时代浙江民族工作以建设“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省”为目标,强化政策引领推进精准帮扶,突出产业帮扶激发内生动力,着眼均等均衡切实改善民生事业,推动各项政策举措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落实起效。2018年,浙江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8元,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2元的73.28%;有民族村的31县(市、区)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已达到所在县(市、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上。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低于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民族村已经下降至19个,占全省民族村总数的4.62%。

提高政治站位,注重谋篇布局

助力民族乡村实现同步振兴是民族工作部门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浙江民族工作部门紧紧围绕“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目标,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做好民族乡村振兴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省民族乡村振兴与“双百村结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民族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政策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考核。省委常委、统战部长亲自动员,明确要求以政治担当的高度,一杆到底开展乡村振兴动员部署。建立民族乡村振兴领导联系点制度,统战部长亲自牵头,采取“1(1位领导)+1(1个帮扶团队)+1(1个民族村)”的形式开展联系帮扶。同时,各市、县(市、区)也建立了较为完备有效的组织体系,民族乡村振兴顶层架构基本形成。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总体实施框架下,由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等十家单位联合出台《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了民族乡村振兴的七大主要目标、五大实施行动和三大要素保障。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牵头草拟了《关于开展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工作的意见》,并围绕具体目标任务,拟与省委宣传部、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文旅厅等涉农部门“一对一”制订政策性文件,落实保障政策,推动形成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同时,扎实推动《专题研究继续帮扶景宁县发展有关工作会议纪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发展的意见》等帮扶政策文件的落实落地。

三是完善结对帮扶体系。在民族乡(镇)层面,每个民族乡(镇)落实省财政增量转移支付200万元,明确18个经济发达县(市、区)和28个省级单位结对18个民族乡(镇),配合市、县配套帮扶,帮扶资金每年预计增量达150万元以上。在民族村层面,开展民族乡村振兴“双百村结对行动”,组织统战系统成员单位和统战成员所在单位结对百个以上具备资源开发条件的民族村,开展资金和项目帮扶。截至目前,已经有172个民族村纳入了结对帮扶工作体系,2018年开展帮扶项目近200个,落实帮扶资金近3000万元。

四是完善督查推进体系。明确民族乡村振兴推进定期研究和半年度工作例会制度,围绕民族乡村振兴开展阶段性回顾小结、问题剖析和推进落实,互观互学,互比互促。定期开展调研督查,结合省委“三服务”部署,由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熊建平率先带队,各成员单位领导分别带领各帮扶工作组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指导,协调解决困难,督促落实举措。

拓宽思路视野,注重融合创新

拓宽思路视野,大力推进民族乡村产业振兴,注重传统农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创新,实现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推动品牌农业。以品牌促提升,以匠人出精品,将传统农业做深做精。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化公共品牌,树立“丽水山耕+景宁600”等一批标准化生产、全程可溯源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树品牌的同时,组织民族地区优质农产品与省森博会、农博会等会展平台相结合,发展“会展经济”。

二是大力推动农旅融合。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为抓手,实施民族乡村生态宜居行动,打造现代版美丽花园。景宁全域化旅游深度推进,竹里、竹垟两个乡领创“省级旅游风情小镇”,86个民族村获评A级以上景区村。截至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共有近700家民宿、8000多张床位,年接待旅客量达226.9万人次,实现经营性收入2.49亿元。

三是大力推动文旅融合。瞄准畲族“三月三”节庆,做强节庆经济,形成了以省级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为龙头,景宁三月三、瓯越三月三、“竹柳新桥”三月三等一批时点性强、区域知名度高的畲族节庆活动,带火了三月三节庆经济。支持畲村民俗活动,做热民俗经济,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开展小额多频“点式帮扶”带动民族村“一村一节一品”,各地开展评笋魁、斗薯王、开茶节、宣莲节等民族民俗活动,为当地带来了高人气和可观收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做亮文创经济,通过做优做强民族服饰展演、浙江民族歌舞展演、民族手工艺(伴手礼)设计大赛等浙江文化活动品牌,带动做亮文创经济。

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模式。依托浙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支持全省民族乡村打造了赶街、星天地等电商明星企业,农村电商“遂昌模式”获点赞。据初步统计,2018年,全省民族村共有300多家农村电子商务网店,实现年销售额近8亿元。

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共建共享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乡村振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更要走好群众路线。

一是坚持“群众思维”。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谋划乡村振兴,政策举措才能更符合民族乡村的现状。一方面,通过产业富民和扶贫兜底“挖穷根”;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在科学规划和民情民意恳谈的基础上,针对生态红线区、地质灾害区和偏远深山区的民族村开展生态移民和整村搬迁。科学规划移民小区、均等配备民生设施、合理分配生产资料,建成了司前畲族风情园等一批移民新村,确保移民搬得下、留得住、富得起。

二是集聚“群众智慧”。乡村振兴看乡亲,我们在规划和落实乡村振兴各项举措中十分注重集聚“群众智慧”。连续举办了两届民族乡村“百村论坛”,通过乡村一线干部谈体会、涉农专家学者做参谋、工商资本谋共赢和省级部门领导解政策,共商乡村振兴大计,贡献群体智慧。要求省级结对帮扶团组做到“三上三下”,即团组下去把村情民意摸上来,专家下去把帮扶规划做上来,资源下去把帮扶效果做上来。集聚乡贤智慧和资源,打造“乡贤经济”。通过“故乡人大会”“乡贤恳谈会”等平台叙乡情、引项目,通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为乡贤项目打前期、扶上马,激发了能人回乡创业的热情,涌现出常山赛得健康小镇等一批优质回乡创业项目,助推了民族乡村新型农业、民宿、网商等新兴经济快速发展。

树立风险意识,夯实基层基础

民族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为指针,着力夯实基层基础。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在民族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我们将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共促进,激发了“党旗引领幸福路”的新动能。从选强配齐村级两委班子开始,通过党员联户、党员联干、党员联富等举措,确保民族乡村振兴方向明、人心齐。从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编制入手,坚持权力公开运行和资金项目阳光操作,推进清廉村居建设。

二是注重化解债务。我们注重指导民族乡村理清村级负债一本账,研究落实化债举措,着力优化统筹各类资金控债、转债,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三是深入开展“三服务”。结合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主题实践活动,在全省民族地区开展以“三服务、防风险、解矛盾”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围绕民族乡村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开展深入调研,防范风险、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