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建设伟大祖国 建设美丽家乡 > 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征文活动 > 初中组
照片见证发展
日期:2019/05/26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民族中学 陶美(女,苗族)
吃完晚饭,闲着无事,就准备到外公的书房去看看。一进书房,就被那本相册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打开相册,欣赏相册里的风景。
让我感触颇深的第一张照片,背景是刘少奇的故居,那是中国建筑的茅草屋时代。外公拿着相片,给我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那时正是国家贫穷落后的年代,老百姓自然也穷。外公说:“当时乡亲们的生活状态是一家人忙碌只为填饱肚子,绝大多数人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人们完全没有封山育林的概念,巴不得每一寸土地都种上庄稼,多收一粒是一粒。但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没有钱买肥料,多数采用农家肥,收成甚微,能勉强维持家庭生计就是幸福的事儿了。一到晚上,整个村子一片漆黑,偶尔会从人家窗户里透出点昏黄的煤油灯光,为这漆黑的夜增添点亮色。人们平时所用的煤以及要拿去变换成钱的农产品都是用人背马驮的方式运送的。十几岁时,有时候放电影,就算离家有十几里路,也会很兴奋地跟着很多村里人步行一两个小时去看,等看完回来到家时,已经半夜三更了……”外公讲着讲着,慢慢的没有了声音,完全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眼角似乎有点湿润。
第二张照片背景是一套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看到这张照片,外公眼睛一亮,非常自豪地说:“这是你舅舅妈妈们小时候居住的房子,是我靠着自己的打拼修建起来的。”
听妈妈说,外公从小就没有了母亲,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从没有放弃书本,在做完农活的闲暇时间就钻进了知识的海洋里。后来考取了师范学校,当上了老师。当时工资低,收入根本不够一个大家庭开支,工作之余,就给别人做点零工。外公是一个“万金油”,会剪头发、会木工、会筑土墙、盖瓦房等。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国家慢慢的变得富强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由草房变成瓦房的人家越来越多,这给外公带来了挣钱的机会。没过两年,我们家也盖上了长三间加转角的大瓦房。家家户户点上了电灯,公路也修通了,多数人家拥有了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我们家率先买了14英寸的小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每到傍晚,电视机就要抬到院子里放,院子里挤满了人,都是来追剧的,好不热闹。
第三张照片是最近才照的。背景就是才修几年的被我们家访老师戏称为“别墅”的砖房。这栋砖房是国家补助一部分加上父母打工积攒起来的钱修建的。老师经常说:“现在的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你们要努力学习,不辜负国家对你们这一代人的期望”。
是的,随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今天的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无论是科技、体育、教育、医疗,还是治安、农业等,都在不断地进步、发展中,国家对各领域的投入也非常大。比如在教育方面,学校修得越来越宽敞明亮,教室里都安装上了多媒体,对我们的学习,老师的教学非常有利,图书馆有几万册的图书。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更大,每年有1250元的贫困生活补助,在校期间每月有80元的营养餐补助,可以让我们安心学习不再担心生活费;在医疗方面,全村人纳入医保,平时开药及输液都可以到乡卫生院去,报销下来自己出的份额很少,不再有人担心药贵而熬着了,人们的身体素质整体得到了提高;国家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注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我的家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砖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宽敞的马路已经修到了每家每户的坝子里,孩子们再也理解不了“伸手不见五指”是什么感觉,那沿路而建的太阳能路灯把黑夜驱赶走了;在家门囗修建起了大棚,每亩土地每年给农户一千元,还可以到大棚打工挣钱,前几天65岁的奶奶领了二千多元钱,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再也看不到闲着无事的人们整天围着麻将桌了,大棚给村民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最让我高兴的是妈妈说:“今年从深圳回来就不再出去打工了,就在大棚挣点零用钱,好照顾你们。”
真庆幸我们生活在国泰民安的时代,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物质生活等。在这样好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勤奋学习,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学到知识,学会本领,以后回到我的家乡创业,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让家乡不再有外出务工人员,让留守儿童、贫困儿童这些代名词永远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