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村的故事

日期:2019/05/26  来源:  字号:[ ]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茅坪回族镇民族中心小学安泽伟(男,回族)

  我的爸爸是一位老师,今天周末又是爸爸精准扶贫“送教上门”日子,我嚷着要爸爸也带上我,爸爸同意了:“也好,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一下国家实行脱贫攻坚战略后农村的新变化”。说走就走,爸爸今天要去的是红光村五组村民杨龙祥家里。红光村是一个回族聚居地,村民都是回族,杨龙祥先天智力发育不全,不能到校上课,所以爸爸趁着周末去给他上课。

  走在路上看见河水清澈,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漾起层层涟漪。小鱼小虾都在河里玩耍,现在河里还有螃蟹呢,一个个都很大。听爸爸说原来这条小河河面上臭气熏天,河水黑中泛红,像妈妈小时候吃的酱油汤,可那气味不同,只要鼻子一往上凑,一种酸溜溜的刺鼻味道,令人觉得恶心。所以每天家家的窗户从来不开,人们怕这味道跑进屋,还特地买了空气清新剂,时不时在屋里喷几下,不放心,还要多喷几下。河面漂着许多塑料袋、盒子等生活垃圾和死鱼烂虾。自从国家提出建设美丽新乡村,镇政府、村委会组织村民把河水抽干,把河底的污泥挖掉,等它自然蓄水。经过一番彻底的治理,小河脱胎换骨才换了新衣裳。

  沿着溪水逆流而上,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站在山顶鸟瞰红光村,美景尽收眼底,红光村在青山绿水掩映中,家家红瓦白墙,楼房鳞次栉比,一派现代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板栗树随处可见,苍松翠柏枝叶婆娑,密林遮掩触目皆绿。诉说着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喜悦。踩着通村水泥路,听爸爸讲述着这个村落的历史变迁,这里曾经是红色的热土,是革命老区,回族儿女支持革命战争的印记在这里历久弥新,回族英雄安庆余的故事代代流传,经过战争的洗礼,这里曾经满目疮痍,四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依山而建,黄褐色的土墙经历了岁月的盘剥和洗礼,已不再平整,坑坑洼洼,有的屋顶瓦沟长满了苔藓,有的显然已经废弃,土墙墙头和院落长满了青草,没有了人居生活的迹象,只有泥泞的羊肠小道。

  当我还沉浸在爸爸的讲过去的故事中时,已经到了杨龙祥家,他高兴地喊“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去年刚开始接触他时,他非常害怕,躲得远远的,拉也拉不到身边来。但是经过每个月送教上门活动和多次接触,杨龙祥小朋友渐渐熟悉了我们,能够安静的坐在老师身边画画,不再抗拒,变成了一个安静、听话的好学生。爸爸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为他教、写一些简单的字词、数字,通过训练,提高了他的认知能力,促进了他的智力发育。给他讲解一些基本生活常识,还告诉他学校里有趣的事情,希望他能自信,心中有阳光。与老师的交谈中,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也让老师们感到很欣慰。

  爸爸告诉我,送教上门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重度残疾孩子的一道桥梁。通过送教,我们能了解到弱势群体的生活、学习状况,更能感受到这些弱势群体家庭对温暖、关怀的渴望。送教,不仅仅是送的一种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把党和国家关爱每一个儿童成长的爱送到身边、留在心间,让这些孩子即使不在学校也能接受到学校的教育,使他和他的家庭感到没有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党和国家在关爱他们。

  讲课快结束时,杨龙祥爸爸干活回来了。据他介绍,前几年他家利用林地资源,在房前屋后搭起食用菌棚,起早贪黑的干活,总是收益甚微。后来国家实行产业扶贫支持政策,他先后去河南、湖北等地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现在每年都收货袋料香菇近万袋,连年收入四五万元。在他的带动引领下,周围先后有10多户群众发展食用菌,近年又掌握了栽桑养蚕的技能,仅仅凭着这两项家庭致富产业,足不出户就能赚几万元。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红光回族村脱贫攻坚战的巨大变化,真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一个现实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