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生态青海,颂时代赞歌

日期:2019/06/03  来源:  字号:[ ]


建生态青海,颂时代赞歌——青海民族大学金晓迪

当天边的微风带着塔尔寺的阵阵诵经声来到金银滩草原,牧马人还在游荡,牧羊人依旧不息,勤劳的草原健儿随着牛羊马匹自由自在地奔跑,这里,是青海;当最后一抹残红隐没在群山万壑中,雅鲁藏布大峡谷倾流而下的江水吟唱着高原赞歌,草原人民燃起篝火跳起欢乐的锅庄,用奶茶和糌粑驱走一天的劳累,这里,是青海;当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捧起热爱的书籍,求知的瞳孔钻进一行行文字,那书里有位伟人直言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畔的青海湖正带着纯洁的祝福,冰山上的雪莲骄傲地盛放,这里,是青海!这里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喜马拉雅山是高原人不屈的脊梁。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这里的草甸雪山,峡谷瀑布;这里的牛羊成群,万马奔腾,无不传颂着一曲生态赞歌!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青藏高原,我是来自青海民族大学的金晓迪,攻读生态环境与资源专业。我来自安徽,今年是我到青海读书生活第四年了。这四年里,我亲眼见证了青海生态建设的成果。此刻,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见证我青海生态环境的变化之路……

在我还没有来到这里之前,我想象这里的样子,高原冻土、沙漠风暴、寒风刺骨……2015年,那是我被青海民族大学录取的一年,我怀着憧憬又担忧的心情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一路上我看到蔚蓝的天空、呼吸着纯净的空气、踏着柔软的草地、感受着清澈的湖水渗透进灵魂的点点清凉。偶尔也能看到寸草不生的沙漠,胡杨在这里顽强生长,那挺拔的身影像极了在这里坚守的护林人。

2015年,对于青海,注定是历史坐标系上熠熠闪光的一年。也是青海生态发生更大变革的一年,中华水塔,江源腹地,高原生物多样性集中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青海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这一年时光,青海三江源头美景如画,牧民开始了现代农牧的生活,一道道生态屏障矗立在祖国的西北边界,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我的第二故乡,这个承载了我最美好记忆的地方!

这是2018年,我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四年,在这里我寻找知识、探索未知,在这里我感受高原人的精神,在这里我倾听“牧民省长”的故事……

在西宁的南北山深处,黎明的薄雾还未消散的时候,一位老人已经在这座山间穿行了几百次,这是21年前那个春天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就在大寺沟,一位70岁高龄的古稀老人正率领一群民工,在那荒山坡上栽下一株株树苗。他一身布衣,满身泥土,头上是一顶破草帽,脚下是一双旧帆布鞋,俨然一个民工的样子。他有着高大结实的身子骨,大脸盘,一身皮肤粗糙黑红,一双大手上布满了老茧,手背上青筋暴突……

早上五点多,他就开始了挖树坑,抬苗木……中午,他就在那山坡上和民工们一起啃点干馍馍,喝点茶,就又和他们一起劳动,直干到傍晚时分,整整十几个小时。

“天快黑了,大家收工吧。”像每天一样,他站在那山坡上像个生产队长一样,用沙哑的声音喊出这句话。之后,放下手中的铁锹,一屁股瘫坐在地,望着那一株株刚刚栽植的树苗,心里充满了欢乐。

歇了一会儿,他也准备起身往回走了。但他却已没有力气支撑起他那高大的身躯。他双手着地,就地挪了挪地方,腰里一阵酸痛。他太累了。司机来扶他下山时,他已无法动弹了。不得已,司机和几个民工硬是把他从那山坡上抬了下来,放到车里……

这个人就是尕布龙。他是那凛冽的寒风,掠过诺森德的雪原。他是那温柔的春雨,滋润着西部荒野的麦田。他是那清幽的黎明, 弥漫在荆棘谷的林间。他用一生的辛劳为青海建设起一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河……

他是我心中的精神丰碑,他的灵魂永远在我的心中闪耀。我愿像他一样,用尽毕生所学知识,投身于祖国的大西北建设战略,为建设一个现代、文明、生态的新青海而奋斗!

这里——十里繁荣,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四爱三有的火炬正在草原上传递,伟大复兴的梦想正在高原冻土中喷薄而出!这是一曲高原的赞歌: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愿在中华家。吾辈自当勤勉,持书仗剑耀中华!

这里——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