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竹漂

日期:2019/04/29  来源:  字号:[ ]



独竹漂是发源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种民间绝技。原是当地人的水上交通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当地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娱乐、比赛项目。独竹漂要求运动员脚踏直径约20厘米、漂流在水面上的单棵楠竹,手执一根细竹竿为“桨”,左右点水、保持平衡、破浪前进,以耗时最少者为胜。“赤水独竹漂”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竹漂俗称“划竹竿”,又称“独竹舟”。作为一种娱乐体育,源于当地百姓的生产劳动,有近百年的历史。楠竹在赤水的种植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期生产生活在赤水河水系及其支流习水河和大同河两岸的竹农,一生与竹相伴,食、住、行均与竹结缘。赤水河的经济也与竹结缘,两岸的农民早年就以原竹和竹制品作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卖竹换取油盐酱醋和布料等生活用品。竹农和放竹排人在没有公路运输的时期,集拢这些竹材(主要是楠竹)时绝大多数是依靠水运。他们将楠竹绑扎成竹排,再顺水将竹排龙漂放到下游的重庆、武汉甚至上海等地。在集竹运竹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划单棵楠竹的技艺。究竟是何人在何时最先学会划单棵楠竹已无法考证,但据赤水市楠竹场的几名老工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就在河边看到老一辈中有人在集竹扎竹排时划单棵楠竹。

“划竹竿”既是一种劳动生产技能,也是 一种原生态体育。作为独竹漂运动的雏形,由此可追溯到20世纪初以至更早时期,距今至少已有近百年历史。1998年,赤水市复兴镇马鞍山发掘的汉晋时期的古墓群中,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有一幅一人双手持竿立于一独木上的石刻图案。后有诗云:“茅台斜阳映赤水,残照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由此可见,赤水河流域的“独竹漂”已有久远的历史。

战国、秦、汉时期的赤水河流域属于古夜郎国的核心地区。夜郎国就是竹国,夜郎王就是竹王,“独竹漂”是早期生活在江边的夜郎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追溯“独竹漂”的起源,也有人将其与明清时期朝廷对大娄山地区楠木、楠竹的大量开采相关联。明清时期为了修建故宫等皇家建筑,朝廷在今遵义市仁怀、绥阳、正安、桐梓等地,大量开采楠木。今天当地仍有当年的楠木厂遗址,遵义市桐梓县燎原镇楠木村楠木厂便因此得名。

作为一项方便快捷但又有一定难度的独特的集竹技能,并非所有人都能学会,因此就有了在劳动之余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娱乐,独竹漂由此过渡到体育娱乐表演。在赤水河流域,有记载的独竹漂表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端午节龙舟赛期间表演的“解放台湾”项目。当时的表演是一批民兵肩挎步枪、脚踏独竹划向江中心象征台湾岛的竹排,此表演是模拟“解放台湾”。此后就逐渐有了每年端午节龙舟赛期间的独竹漂表演。特别是196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后的10年间,赤水的水上体育竞赛表演改在每年的7月16日(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进行,形成远近闻名的赤水“7 · 16”活动。其间的独竹漂结队表演成了最受群众欢迎的项目。此时的独竹漂仅限于松散简单的表演,直至1999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个人高难技术动作强化,编排了蕴含艺术创新的紧凑编队,再加上快慢有序、整齐划一的队形变换,使独竹漂成为集体育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表演。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第一次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表演,并且获得表演一等奖。

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独竹漂是一项具有健身特点的水上技巧项目,有很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集健身、娱乐为一体,既能进行技能表演,也可以进行竞速比赛。活动对参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其综合素质含力量、耐力、平衡、协调、技巧等于一体,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长时间在空旷且数米深的水面上划行,人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需要有较强的意志和胆量。作为健身娱乐项目,还能激发人们征服大自然的拼搏精神和勇气。参与者亲身体验置身于山水美景之间的乐趣和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感受,会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心理上的满足。

独竹漂是一项承载着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多重功能的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与地方旅游的结合中,表演与体验相结合,形成“以漂促游、以漂树牌”的良性互动格局,对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