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要活动 >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媒体报道
中国民族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之际
日期:2019/09/10 来源:舆情中心 字号:[ 大 中 小 ]
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奋进新时代。9月的郑州,金风送爽,花团锦簇。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如约而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族体育健儿汇聚中原大地,同台竞技,一展风采。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举办时间最长的综合性体育盛会,66年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教科书”:
展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底”,承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记忆。
走进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就像徜徉在中华各民族生产生活史的博物馆。
来自白山黑水的秋千,来自雪域高原的押加,来自辽阔草原的马术……多姿多彩的体育项目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土壤中脱胎而出,凝聚着各族儿女的家国记忆。
他们,记录着大江南北各族先民的生存智慧——
高脚竞速,原名“骑竹马”,流行于南方多水地区。雨季来临,人们脚蹬竹节,涉水前行,不误农活;海边的京族群众,更是骑着“竹马”在浅海中捕捞鱼虾。于是,便有了一日之生计、四时之丰成。
他们,见证着各民族千百年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维吾尔族“达瓦孜”,起源于新疆,于东汉时便传入中原。东汉张衡所著《西京赋》中,记录着“达瓦孜”风靡西京(今西安)的景象。古时西域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和互动,可窥一斑。
他们,镌刻着各族同胞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程——
独竹漂,这项发源于赤水流域的黔北民间技艺,在红军长征期间,帮助红军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被西方评论家称赞为“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走进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如同打开一本中国历史的生动教科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进玉说,这本悠久厚重、光芒万丈的教科书里,既有着各民族特色鲜明的家园故事,更有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56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姹紫嫣红汇聚在一起,成就了中华体育文化的气象万千。
增进认同的大平台:
增进各族同胞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夯实“同心筑梦”的思想基础。
1953年,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党和国家举办了新中国第一次综合性体育运动会,这便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缘起。历史上备受压迫和歧视的少数民族同胞,第一次带着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自信而又骄傲地登上了国家舞台,感受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厚爱。
这场66年前的盛会,温暖着当年的参与者,也不断感召着后来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各族同胞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开赛前,裁判为现场观众讲解项目历史和比赛规则;比赛后,运动员握手、拥抱、合影,互留联系方式;赛中休会一天,举办民族大联欢……不同于其他赛场上对超越生理极限的渴望,交流和分享才是这里的主题。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个个源于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地域的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个国家级平台的传播和推广,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参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民族交流的纽带,传递着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运动员们犹如一个个文化使者,他们互学互鉴,分享着彼此的民族记忆,构建起共有精神家园,最终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茂明说。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展现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谐的感人景象。
“在开幕式入场的那一刻,全场欢呼,我眼眶立马就湿了。这是回家的感觉。”参加过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运动员马文扬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一刻,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
如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6个民族同胞共同参与,香港、澳门也都派出了观摩团。各族健儿同场竞技,共话友谊;同升国旗,共唱国歌;载歌载舞,盛情联欢。这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聚会,让每一个参与者为之振奋,为之骄傲。
《爱我中华》,这首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创作的会歌,之所以能唱遍大江南北,是因为它唱出了各族健儿的心声,也唱出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以文化人的推进器:
国家级体育赛事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在赛场内外发挥着以文化人的作用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每次10天左右,但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运动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982年,“达瓦孜”传人阿迪力赴内蒙古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金牌,那是他第一次走出新疆。如今,他已经带着这项维吾尔族的传统技艺走遍国内外,为人们了解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
作为国家级体育赛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其特有的影响力,使很多原本局限于一地的项目有了知名度和追随者。草原民族的摔跤、赛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驴友”,藏族的锅庄舞在很多城市成为广场舞的选择,民族式摔跤进入了很多职业俱乐部……一个个项目从场内走向场外,从乡村走向城市,实现了良性有序的传承发展。
定期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自上而下引领着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区都举办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走进了校园。课间操时间,伴随着土家族音乐,几百名同学齐跳竹竿舞,成为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中心小学的景观。在这所学校,押加、珍珠球、板鞋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多彩中华的魅力。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文化人,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以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的文化自信,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