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天南地北支宁人】马鉴勇:无悔青春铸师魂

日期:2018/09/11  来源:宁夏新闻网  字号:[ ]

马鉴勇在整理旧资料,这里浓缩着他支宁60年的生活。

  调到宁夏那年,马鉴勇刚满20岁,此前他任教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第二小学。

  1958年10月21日,马鉴勇和500多名上海支宁教师一同踏上了北上西行的列车,开始了支援宁夏的征途。

  “从火车上下来,看到的是一片片荒滩。”马鉴勇说,当时的银川火车站没有站台,临时候车棚是用帆布搭建的。车站四周人烟稀少,偶尔有汽车经过,石子马路便尘土飞扬。

  马鉴勇一行来到宁夏后的第一项任务是修建银川至新城公路,“修路时正值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我们用独轮车推、人工抬,把芦苇湖填出一条公路路基。”如今,当年的银新公路几经扩建,成为银川城市主干道。

  1959年4月,与马鉴勇一起来宁的50多名教师被分到各县市任教,马鉴勇也被分配到原宁朔县邵岗镇一所小学教书。1979年,平吉堡第三小学筹建时,马鉴勇被任命为校长。

  “那时学校有100多个学生,既有平吉堡农场职工子弟,也有知青的孩子,老师都是本地的。”马鉴勇暗下决心,要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对学生负起责任。马鉴勇把自己当成培训师,将自己在上海教学时的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当地教师,引得农垦系统的教师都来取经。年轻老师新入职,马鉴勇会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课,让年轻老师跟随听课;听几次下来,年轻老师上台讲课,他坐在下面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984年,平吉堡农场将场里所有的学校合并成六所小学、两所中学,马鉴勇被调到了农场党办,负责农场学校和医院的管理。“学校合并后,农场共有200多名教职工,2000多名学生。校舍依然是土坯房,我就想着改善教学条件。”在平吉堡农场的大力支持下,平吉堡农场中心小学很快盖起了三层高的教学大楼。隔了一年多,农场中学也盖起了四层高的教学大楼。看着学生们从小学升入中学,从中学走进大学,马鉴勇倍感欣慰。他说:“也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宁夏,上海普陀区教育局曾调我和其他两个老师回去,但我们还是留下来了。这就是我们和宁夏的缘分。”

  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马鉴勇的书柜中,陈列着“农垦局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教师”等各种荣誉证书。其中,一张全国农垦教育先进表彰会的请柬格外显眼。(记者 李 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