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天南地北支宁人】葛士忠:他乡变故乡 此生不愿往

日期:2018/06/29  来源:宁夏新闻网  字号:[ ]

  今年89岁的葛士忠虽已离开河南临颍老家60多年,但乡音未改。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宁夏工作生活、娶妻生子,一双儿女也成为地地道道的银川人。葛老说,扎根在宁夏,这里就是故乡,再不想回去。

  19岁参加革命去剿匪,差点命丧土匪枪下。22岁,葛士忠成为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一个学校的校长,随后进入县委工作,不久选调到河南省统计局,几个月后,因工作业绩突出,被选调到国家统计局工作。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到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从农村出来的穷孩子,成长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回报党和国家。”葛士忠说。

  1961年,作为国家统计局第一批向西北选派的干部,葛士忠坐着火车来到宁夏。一路几十个小时的火车,目光所及之处,从葱绿到土黄,“越往西北走越荒凉。火车到了内蒙古,我就发现路两边耕地很少,到处荒漠秃山,没有生气。”葛老说,只要是祖国需要,让去哪里就去哪里。但宁夏的生活艰苦还是出乎大家的想象。

  宁夏风沙大、气候干燥,城市街道灰头土脸、人车稀少,衣食住行凭票,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苦巴巴。“苦就苦点,别人能克服,我也能坚持。”葛士忠说,我到宁夏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工作尽快开展起来。

  刚成立的宁夏,统计工作几乎为零。葛士忠来到自治区统计局,带领同事加班加点,经常跑到偏远的农村、乡镇,一住就是几个星期,只为拿到真实的数据。他对工作一丝不苟,从来不肯放过一个“问题”数据,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一年里,他有两三个月都在下乡。他主导的几次大的国家级统计调查工作,因调查细致、工作扎实,获得过国家、自治区的表彰奖励。

  在自治区统计局工作期间,葛士忠在北京的老领导不断写信让他回去,“宁夏太艰苦,你跑那么远干什么呢?”老领导在信中问他。“宁夏需要我,组织把我派到这儿,我就要扎下根来,好好工作。”葛士忠一再谢绝老领导的好意,执意留在宁夏。

  1971年,葛士忠被抽调到西湖农场的五七干校工作,一家人在那里度过了8年的艰苦岁月。爱人胡生花既要照顾一家人生活,还要参加农场劳动,割麦子、挖沟等体力活儿,她一样没落下。

  1979年,葛士忠被调到银川市计划经济委员会工作。1980年,他成为新成立的银川市统计局的副局长,直到离休,职务没变。“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自己要求近乎苛刻,对家人也如此。”熟悉葛老的丁兆江说。葛老的爱人在1985年因企业倒闭下岗,一双儿女也在2000年前后分别下岗,随后辗转打工。如今,儿子在一家灯具厂做库管、安装的工作,女儿继续打零工生活。

  “儿女没有埋怨过您吗?”记者问。

  “有过,我告诉他们自己解决,我不能用自家事麻烦公家、麻烦组织。”葛老说。一旁坐的老伴眼眶一红,悄悄用手拭去泪水,快步走出屋去。

  曾有老同事、老领导关心询问他,家里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忙,他只说一切很好,不肯透露半分家里的状况。儿女们还是四处打工,他还是住着不到70平方米的旧房子,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那么拮据。单位分房,他因钱凑不够而错失机会。直到后来,因为儿子急需房子,他才在分房临结束时,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买下来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对此,他一直心存感激。

  离休后,葛老是原单位每月第一个交党费的老干部。每月67元,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自己坐公交车来回去交党费,单位组织的活动他第一个响应、积极参加。同事们看到老人年龄大了,腿脚不便,想派单位车接送他一下,葛老坚决不受。

  不沾公家便宜、不给人添麻烦是他一辈子的行为准则。党费交纳证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让人为之动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时,老人第一时间去书店买回学习资料,戴着老花镜在家自学。“休息在家,学这些干啥?”有人曾不解地问。“作为党员,这是必须的功课。”葛老说。

  几天前,葛老又到原单位交上了5000元的党费。“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交多少次党费。人这一辈子,能交几个5000元党费呢?我想用这种方式,再为党、为国家发点光、尽份力。”葛士忠说。

  今年3月,葛士忠和老伴以重拍婚纱照的方式庆祝了50年金婚。今昔对比,老两口感慨连连,这片土地倾注了他们的全部青春和热爱。“在宁夏几十年,我早已把这里当成我的家乡。”葛士忠说。(记者  徐佳敏  实习生  刘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