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外交路——记新中国对外关系开启历程

日期:2011/06/29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记者熊争艳)美国东部时间5月20日下午,纽约曼哈顿,联合国总部大会厅。

  一场中美军乐团联合音乐会隆重举行。首次走进联合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了《歌唱祖国》为音乐会“压轴”。

  激昂的乐曲在这里回荡,难忘的历史在这里流淌……

  40年前,同在这个大会厅,中华人民共和国迈出重返世界的关键一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而这个东方大国迈向世界舞台的起点,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正确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党制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指导原则。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前两条方针,使新中国在外交上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不受过去屈辱外交传统的束缚,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一边倒’则明确宣布新中国将联合苏联,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说。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这就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在一些大国断然拒绝援建坦赞铁路的情况下,仍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的中国,毅然向非洲兄弟伸出援手。历时6年、耗资9亿元人民币建成了这条“东非交通大动脉”。

  “这是对当时非洲大陆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曾连任三届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的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说。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恶化引发了中国外交格局的重大变动,中国逐渐走上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争取“两个中间地带”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

  中国一方面积极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周恩来曾在1963年底至1964年初出访亚非欧14国,亚非领导人也频频访华。1964年中法两国克服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巨大差异,实现建交,震动了世界。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公认的独立力量。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发展也为中国调整外交战略提供了契机。此时,中美关系从表面看没有出现任何松动,但两国最高领导人却各自以独特的方式,谋局布子,着手调整战略态势,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做准备。

  1972年2月,尼克松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开始走上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30多年后,曾以周恩来总理助理身份参与尼克松访华活动的熊向晖,翻着一份泛黄的美国新闻处电报回忆道,尼克松访华受到“美国人民压倒多数的支持。两党所有的政治领袖实际上都和尼克松总统一样,具有同中国重新建立联系的愿望。”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先是中英关系由代办级升格为大使级,而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还与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建交。1972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外国建交最多的一年。

  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准备了条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