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上海民族交响音乐会《锦绣中华》亮相北京音乐厅

日期:2012/07/04  来源:文艺会演组委会新闻宣传部  字号:[ ]

民族交响音乐会《锦绣中华》剧照(国家民委信息中心 赵自胜 摄影)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苍穹中,各民族音乐文化无疑是最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7月3日晚,由著名指挥家王甫建执棒、上海民族乐团倾情演绎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锦绣中华》,作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剧目在北京音乐厅上演。该音乐会集中展现了我国各民族经典曲目,浓缩了神州大地风格迥异的音乐精华。

  原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主任马誉炜等领导出席观看了演出。

  本台音乐会荟萃了多位名家的八首作品,分别以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佤族、基诺族、苗族、蒙古族和汉族的特色音乐素材创作而成。脍炙人口的朝鲜族民歌《阿里郎》由作曲家权吉浩改编,亲切熟悉的旋律以新的方式被演绎,或舒缓或热烈,高亢的唢呐激荡起听众的血液,展现出朝鲜族人的豪放与率真。《阿佤山》作为作曲家郭文景的名作,选取了佤族及其他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以独特的方式和现代人的审美视角,粗犷而又不失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永恒力量。作曲家唐建平创作的《飞歌》则采用苗族飞歌和彝族海菜腔等多种民歌素材,运用生动丰富的笛子演奏技巧和现代作曲技法,将听众带进了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欢快热烈的节日气氛中……在演绎少数民族音乐时,本台音乐会更多融入了一些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多种音乐元素和相关本地人才,如作曲家张千一所创作的《尼西的青稞架》、作曲家姜莹所创作的《库姆塔格》等。原本由马头琴演奏的《牧歌》进行了改编移植,上海本土的大提琴演奏家、上海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黄北星进行了全新演绎。

民族交响音乐会《锦绣中华》剧照(民族画报社 杨显国 摄影)

民族交响音乐会《锦绣中华》剧照(国家民委信息中心 赵自胜 摄影)

  整场音乐会不仅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原始奔放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以及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更展示了上海所特有的艺术融合性,展现出灿烂和谐的文明之光,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对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稳定、和谐的由衷歌唱。

  音乐会《锦绣中华》于2007年首演,得到专家、领导、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了更好地打造这台音乐会,从创作到舞台呈现样式不断完善修改。在建国60周年大庆、2010上海世博会、建党90周年纪念等重要活动和时刻都进行了献礼演出。此次进京参演,《锦绣中华》再次进行了推敲创新,更加精益求精,深受各界观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