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校庆 > 校友成长之路 张盛国、于莉萍:活出精彩 日期:2013/11/01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字号:[ 大 中 小 ]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生胡恺怡 佟琢琳 2012年6月3日,下午四点,离附中不远的中协宾馆一楼茶座迎来了两位客人——民大附中老校友张盛国院长和夫人于莉萍老师。在采访之前,我们还精心拍摄了校园各处的照片并制作成相册,希望能为张院长夫妇送上珍藏一份珍贵的母校记忆。 张院长夫妇非常守时地到来,正如他们严谨认真的为人。 问候过后我们来到了茶座,一壶茉莉花茶已经沏好。茶香幽幽,略带苦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带回到了那个年代,一个于我们而言,还很陌生的年代…… 一、母校印象 更具特色的附中 文革期间的附中,服从就近分配的原则,几乎不再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都是北京本市的汉族学生,在那个动乱的特殊年代,附中被迫失去了招收少数民族的特色。 “在那种情况下,你要是想‘混’是完全可以的。”于老师说。 “很多学校文革期间都乱的不行啊,不怎么学习啊。一天天打架斗殴。那个时候,你两个月不去上学都没有人管你,”张院长说着,突然显出了一分自豪,“但是我们学校那就是不一样,我们学校就是一个,风气正。” 是啊,尽管没有办法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但积极向上的学风,不在那个动乱年代迷失自我,依然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奋发向上,这不就是附中在那个年代最大的特色吗? 质朴的老师们 附中的师资配备来自全国各地,这些老师多数是少数民族。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限制下,他们学历不高,但他们勤奋质朴的性格、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使他们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思想和知识上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今天讲个人奋斗,他们就是奋斗出来的。”张院长为我们讲述了教数学的赵老师的故事。“他是云南的白族,那个时候,在当地八个县才考进他这一个啊。”许多老师曾经也都是附中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留校,投身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附中。 “都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那时候理科还好,专业性比较强。文科有不少老师都是跨科教学。老师就住在学校附近,真的是特别敬业。”于老师的眼神有些飘忽,似乎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什么。我想,那种朴实勤奋的精神带给学生们的感动,应该是会被铭记一辈子的吧。 正是有了这些质朴可爱的老师们的全心付出,才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附中学子,让附中更加璀璨辉煌。 民族团结扎根心中 “在附中,民族团结的意识很早就扎根在我们心里。” “那个时候其实人口流动很少。但因为这个学校,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民族关系是个大事。知道不只汉族,全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很优秀的人才啊。”家住北京的张院长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比别的北京孩子强很多的民族责任感。 “毛主席发表重要指示的时候,”于老师生动地描述,“那时候别的学校都穿绿军装,带个小军帽,一身绿。特有一种革命的感觉。唯独我们学校,全是少数民族服装,就是长安街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好多学生都好奇,问:(于老师形象地模仿起孩子的声音) ‘老师这是什么族的衣服啊?’ ‘是白族的。’ ‘老师那这又是什么族的啊?’ ‘侗族的。’ “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民族就应该团结。就不应该分裂。”是啊。附中用她温暖而宽大的怀抱传递给每个附中学子最真实的温度和热情。用柔软却又坚定的声音告诉他们:民族,就应该团结。 关于附中精神 附中的精神是什么呢? 于老师的答案是包容。包容,是用它的博大接纳各个民族,并让他们相亲相融。 张院长的答案是勤奋。勤奋,是在无论如何恶劣的环境下,都坚持的严谨正直的学风。 二、成长之路 于老师:去拼搏奋斗,去活出精彩 宣传队的故事 于老师从小就胆子小,由于在上小学时歌唱得很好,所以在附中读书期间被介绍给了学校宣传队,由沈秀荣沈老师指导。从小小的宣传队中,于老师学到了很多很多自己原来没有的东西,增强了自信心,也成功地迈出了他登上人生舞台的第一步。 “那时候拍舞剧红色娘子军,老师夸我跳得不错,柔韧性好,功又很好。当时老师让我练一个‘倒踢紫金冠’的动作。我想,老师那么重视我。一定得好好练。”一次,两次,当时还年幼瘦小的于老师拼命地训练,一次又一次地克服着自己心里对于失败的恐惧。“我相信我是能完成的!”终于,于老师成为了学校的一名文艺骨干,在宣传队演出的小小舞台上,绽放出了自己的第一缕光芒。 绝望?希望? 初二的时候于老师的母亲去世,父亲远在外地,为了解决家里的负担,于老师选择了去“插队”。 那段日子带给了于老师无尽的痛苦和无助,同时也教会了于老师如何坚强,如何坚持信念。更重要的是,张院长也是在这段于老师最为绝望的日子中,慢慢地走进了她的人生。 尽管就读于同一所中学,但当时严格的纪律还是使得男女生之间失去了交流和熟识的机会。第一次与张院长的相遇,是见到张院长坐在一辆大粪车后面。裹着破旧的棉袄,腰间系着粗粗的麻绳。相似的经历,相同的苦难,让两个在动荡年代的漩涡里无助挣扎的年轻人逐渐相识相知。也许仅仅是几张泛黄的纸张,几行斑驳的字迹。便足以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相互取暖,相互坚定着熬下去活下去的信念,伴他们度过一个个孤独无助的夜晚。 敬职敬责的广播员 在看似渺茫的希望中,于老师用不服输的信念顽强奋斗着,终于,她把握住了难得的机遇。不到半年,于老师便被调到了公社当广播员。不久后,于老师又被调到了北京电机总厂。开始时在车间工作,做模工。于老师不断地奋斗,不到半年她便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在领导的赏识和认可下,于老师在一次当上了厂里的广播员。并且这一当,就是八年。 “有一次传达中央文件。好像是9.13事件。老干部好多都有口音,他们说:‘于莉萍,你普通话好,就你念吧。’那是中央文件啊!我念了整整两个小时,念完以后脑子一片空白。但是我一个字都没念错,念的时候高度集中,根本不能念错啊,念错了就是政治错误。”那时厂里2600多人,每个人都带着个小马扎坐在那听。这次难得的经历不但锻炼了于老师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更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于老师的自信心。 走向成功 “84年成立警察学院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已经结婚了,刚好缺少电话教学、播音、录像方面专业的人,工厂又离家远。然后就参加了面试。”面试时于老师参与制作了一部关于警校生活的专题片,自此成功地进入了警察学院工作。 由于于老师没有太多地接触过视频,于是还专门去北京电视台实习了半年。回来后,于老师参与了许多电教片的前期拍摄,编辑解说和后期制作等,还参与了五十多部的译制片的制作。 后来,于老师还涉足了导演专业,“这个领域很深,不仅有文化方面,还有艺术理论。当时就觉得知识不够用了。”于老师说。为了继续扩充知识,于老师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影视编导专业。有了专业知识的扩充,于老师觉得“如虎添翼”,在随后的工作生活中,她每年都要拍摄一百多部片子,并慢慢学习了舞台艺术,编排公安部的各种大型节目。 现在她虽然退休了,却还时常帮忙参与一些影视方面的工作。她说:“现在真是越学越觉得知识不够了。”在我们眼里,于老师的人生已经非常辉煌成功,但她却依旧保持着一种学到老活到老的进取心态,永远拼搏奋斗,奋勇向前。我想,这就是她在经历种种挫折后能最终走向成功的秘诀之一吧。 张院长:去追求最好,去活出精彩 关于理想 “最小的时候想过当火车司机,觉得那挺风光。后来因为外语好,又想当外交官。”儿时的梦想总是纯真而美好,但在那个年代,“梦想”的概念被一再缩小,像是在干涸龟裂的大地上播撒下的一枚种子,名字叫做希望,但却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 当时其实有两个选择摆在张院长面前,一是去一所外语学校,初中毕业后就可以去,是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可以当中学老师,教外语。以当时的现状来说,这已经是不错的选择。但张院长放弃了。即使在那样艰难恶劣的环境下,他仍然选择追求更高的学业,他想考大学。 红星闪闪,放光彩 在民大附中就读期间,张院长学习了声乐。当时,原云南省歌舞团的女高音雷老师随军来到北京,分配到了附中。“那时候一下了课就去音乐教室,老师发现我音色还不错,从最基础的音高、音准、练声、气息、方法练起,一点一点地学……”我听说,学过唱歌的人说话声音都会变的好听。听张院长说着他为学声乐而洒下的一滴滴汗水,我仿佛看见一个眉眼清秀,怀揣梦想的男孩正一点点褪去他的稚气,变得成熟稳重,坚强勇敢。 终于,张院长准备报考当时已被改名为“五七艺大音乐学院”的中央音乐学院,张院长过关斩将连续通过了一试和二试,但最终由于声音的不稳定性,张院长在三试时遗憾落选。但这样的优异成绩已经算是进入了北京考生中的前十名,因此张院长被成功推荐进入了中央电视台银河合唱团,也就是当时的中学生广播合唱团。在那里,他们录制了《闪闪的红星》等一些经典的红色歌曲。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这熟悉的歌词对于彼时的张院长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党的领导光芒万丈,更坚定着他的信念:自己也想要成为一颗红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光彩。 成功路上 尽管有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成就,家里却并不主张张院长搞艺术。“男孩子怎么能搞艺术呢?”认为以吹拉弹唱作为工作是很不稳定的。张院长也就没有再坚持。 “当时是没有目标,但不是没有理想。也很迷茫很无助。” “当时就觉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第一志愿,人的想法都特别单纯。没有现在自我价值啊、人生价值啊之类的观念。就是祖国让我当工人就当工人,祖国让我拿锄头就拿锄头。都特别‘真’。”站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上,张院长可能有些迷茫。但他知道的是,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坚持、有所追求,才能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近。 后来,张院长逐渐对政治产生了兴趣。插队回来以后,张院长来到公安学校当了警察,他刻苦努力地学习法律,毕业后选择了继续留校当老师。 在民大附中学习期间,张院长是学生干部,团总支副书记。插队期间,三年中张院长挣了两年零八个月的工资,而且工资年年增长。82年时,年轻的张院长给全北京公安局的处长演讲,推广新宪法。28岁时,张院长成为了全北京最年轻的处长,99年成为北京人民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院长还是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参与各项法律修改的讨论。他主编出版《宪法学》、《行政法学》等学术著作,先后在《中国法学》、《公安研究》等学术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现在想想,其实就是先教书,然后搞科研,先写小文章,再写大文章,再写专著,最后主编教材。也就是这么简单。”寥寥几语,看似简单,背后却包含着张院长为之付出的无尽心血。“当老师挺好,一点也不浮夸,不虚伪。”如今的张院长虽算不上是“桃李满天下”,但却完全可以说是“桃李满京华”了。 “为官一任,一定要有所作为。不敢说最好,但一定要追求最好。”我想,张院长凭借着追求最好的信念,认真严谨的态度,已经如红星般,绽放出了他最耀眼的光辉。 三、成功经验 于老师:1.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有自己的信念,不要灰心。 2.人生的标准如果自己定得低,那么你无论干什么都不行;如果你自己定的高,那你无论什么事都追求完美。 “我17岁的时候插队,上初中,才只有75斤。那年大秋,掰玉米,也就是棒子。每人背一个大筐,一人一垄,一垄就有好几百米,没走十几米就装满了一筐。那时候身上拉的都是口子,别说直不起腰,连气都喘不上来。那时真想哭。晚上跟同学一起在院里望着星星掉眼泪。心里想,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当时灌输的观念就是:就在这扎根农村一辈子。但是于老师不信这个。她信的,叫做“努力就会有奇迹”。“我当时就想,我肯定不能当一辈子工人,不能混同于一般人,即使做工人,也要做最好的工人。有的时候不在于你找到了目标没有。而在于享受你自己努力的过程。” 在那个年代吃过苦的人,现在都十分知足,因为他们知道,以后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最艰难的时期都已经过去了。是的,都过去了。有了信念,有了努力,于老师终于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时光。 张院长:1.人生不管在任何阶段,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能随大流,不能“混”。 2.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回事,但是既然做了,就要有能做到最好的信念。 3.要善于创新。 给学生备课的时候,有时候天很热,张院长常常热得汗流浃背;写教案的时候,都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地往稿纸上誊写。于老师也常常帮着张院长抄写。很多发表的文章,就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艰难地堆砌出来的。 “那时候哪有空调啊?哪有电脑啊?”本着争取做到最好的原则,87年张院长终于收到了他的第一笔稿费,张院长兴奋地买了一张席梦思床。那是收获成功的最真实的喜悦。 提到创新,张院长真正做到了“有所作为”。他不仅使以他担任系主任的法学系有所发展,提高了它的教学建设和学术水平,而且在将警察学院由专科学校提升为本科学校的过程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增加老师进修的机会,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最终将警察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集普通公安高等专科教育、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党校函授教育、在职民警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训练基地。 “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叫‘瓜菜代’——用水果蔬菜代替主食,也就是‘差不多就行了’的意思。但我觉得‘差不多’了可不行,人生要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活得对得起自己。” 四、母校寄语 张院长: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和培养。祝民大附中越办越好! 于老师:在那个非常特殊的年代,我走进了民大附中,母校给了我非同寻常的感受和收获,它是我走上人生舞台的起点。我感谢母校,感谢我的老师们。母校,我爱你! 回到学校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夜幕下的教学楼多了一份沧桑。 穿过岁月的它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是在告诉我们民族就应该团结吗。 它是在告诉我们要奋发图强吗。 不仅如此。它还在掷地有声地向我们宣告: 作为附中的一份子,我们就要学着活出精彩,活出意义,活出自己。 |